□魏唯
悠悠百年,灼灼华章,总有一些不平凡的事件中沉淀着国家与时代的记忆,熔铸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伟大精神。贫困,是横亘在人民走向美好生活路上的巨大山石;脱贫攻坚,是代代国人心手相传的革命火炬;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一个理念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十年时光倏忽而过,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谱写着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新篇章。
开对“药方子”是拔掉“穷根子”的关键所在。中国的脱贫智慧,体现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多措并举”的多样化战术中。十八洞村群峰环绕,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然而,通过产业扶贫和对村户的精确定位,鲜活的脱贫故事在十八洞村接连上演:村上基地出产的猕猴桃搭上高铁走出大山,远销海外;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绣娘们,依靠自己的巧手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绣出未来的美好生活;智慧文旅项目十八洞村悬崖酒店的引进,让曾经深藏在大山之中的苗族村寨成为游人心中的世外桃源,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走进它,感受它的日新月异……正是这样的智慧,让十八洞村实现了产业经营,贫困村取得物质上的飞跃,逐渐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减贫之路,一幅幅富饶美丽的乡村画卷在这里铺展开来。
“小人物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参与与行动,汇成大时代的洪流。”一个乡村的蜕变,离不开每一个村民的辛勤劳动与付出。闫春光是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成长起来的有为青年,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村考察调研,勉励他树立生活信心,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闫春光铆足干劲,不但通过发展养殖产业顺利脱贫,还与村里的其他有为青年合作开办净菜厂,带动周边老百姓共同致富。龙金彪、施康、施林刚,这三个苗家阿哥都是十八洞村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相信学习到的知识在家乡一定大有用武之地。大学毕业后,他们回到十八洞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尽管面临种种失败与挫折,但却重来不言放弃,不断积累经验,学习创新,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苞谷酸的加工生产与销售。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各个岗位上,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学识和见识,闯劲和拼劲,为乡村的发展贡献着力量。也正是他们的回归与踔厉奋发,广袤的农村正迸发出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曾是“进村就是一脚泥,一身灰”、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穷山村。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湾村考察,七年多来,村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依托茶叶等特色农副产业带动村里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农户就近就业增收,实现了真脱贫。而今,脱贫后的大湾村又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的绿色资源和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按照“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从茶旅融合向农旅融合转型发展,蹚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个个村庄的蜕变,是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缩影。走过漫漫征途,脱贫攻坚的心血和汗水结出累累硕果。然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那承载振兴发展、民族复兴的熠熠闪光的新征程快列,已在脚下。
来源:红网
作者:魏唯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