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
闲聊时,朋友不经意间“吐槽”——现在调研基层,是“麻雀少了,不够解剖”。言语中透着基层对“被调研”“假调研”的无奈。
为何“被调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调研组为贯彻上级工作要求,体现政治姿态,“一窝风”般涌向基层单位扎堆调研、重复调研、多头调研,不求调研质量、只求调研数量,不求调研效果、只求调研效应,走经典路线、看示范项目、听标准汇报,隔窗观花、蜻蜓点水,调研成了“精品展”“盆景秀”。另一方面,是基层单位苦不敢言、迫于无奈、疲于应付,只能分头迎送、强装笑脸、层层汇报,说好听的话、讲爱听的话,以空对空、以虚对虚,完美配合完成一场“调研秀”。
出现“假调研”,则是领导机关为印证重要措施、理论观点、部门利益,“拍脑袋”想当然,先写好调研报告,根据需要“量身定做”访谈提纲、调查问卷,到基层单位“按图索骥”,验证预设结论。依据少数“精英”的主意,便草率地作出某项决定,执行后适得其反、骑虎难下。或是事先踩点、设计路线、确定方案,然后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座谈会上谈一谈。或是借调研之名,行休息休息、意思意思之实,不仅不能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反而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为避免“被调研”“假调研”,领导机关提出了改进调研质量的许多措施和办法。可信息时代、万物互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四不两直”不再是“万能钥匙”,微服暗访不再是“灵丹妙药”。某地一位领导经常周末随机调研,当地基层干部便将领导的照片在微信群公布,该领导只要进入地界,基层干部便会知晓,及时做好应对。且基层群众有应答的“标准答案”,有时甚至明知领导同志的思考并不缜密周全,观点也未必成熟,还是竭力迎合领导同志。
如何避免“被调研”“假调研”?
首先,既要“身入”也要“心入”。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脚下沾有多少泥土,调研才能沉淀多少真情。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基层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需要夯实脚力,置身基层大课堂,练就突出重点、直击要害的非凡眼力,涵养栉风沐雨、铿锵前行的为民情怀。唯有深入基层,个别访谈、深度访谈,少讲官话、拉近距离,问计于民、求策于民,听懂“方言俚语”,用心感知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话外之音,才能写出一篇篇带着泥土芬芳、冒着热气、富有锐度、饱含深度的调研报告。
其次,既要“报忧”也要“报喜”。有的同志片面理解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在撰写的调研报告中,把听到的看到的问题照单全收,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列一大串;有的听风是雨、添油加醋,笔下八股雄兵夸张事实,以博眼球;有的对具体问题不做深入思考,避重就轻,对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避而不谈。“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调研要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工作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同时,也要把实际情况摸清搞准,对调查得到的材料和情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分析,及时研究总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提振党员干部的精气神,以扎实的成果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再次,既要“寻方”也要“施药”。要防止“调”而不“研”、“研”而不“用”的“烂尾式”调研。要合理安排调研领题、分析调研对象样本、加强调研全程把控、抓好调研成果转化,以小切口研究大课题,找准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提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对策建议、拿出务实管用的工作措施。要把调研掌握的困难问题,及时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对成熟的调研成果,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研究还不透彻的,修订完善后再付诸实施;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地的,及时跟踪评估、调整优化,真正把“问题清单”变“成效清单”。
来源:红网
作者:胡亮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