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罗忠:构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新时代路径

来源:红网 作者:罗忠 编辑:陈晓丹 2023-05-29 14:54:37
时刻新闻
—分享—

□罗忠(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的资助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校积极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持续加强大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大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提供了坚实保障。新时代,随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国家构建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在资助政策覆盖面、资助经费投入、资助学生规模等方面取得卓越成效。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实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照顾到因贫困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使他们也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社会关注度高,是落实国家教育兴国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变化,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何匹配与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成为高校资助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社会参与度不高,资助资金来源单一。虽然我国大学生资助已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的投入模式和资助格局。但是,资助的资金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占比超过六成,是高校资助资金来源的重要和根本保障。社会资助资金投入占比最小,不足2%。充分说明了资助工作中,社会参与度极低且不稳定,资助资金来源过于单一。

育人功能发挥不明显,资助手段单一。资助过程中的育人功能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资助工作者没有把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资助工作者只关注资助工作本身,而无暇顾及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掘。大学生的资助基本以单纯的经济资助为主,而对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思想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无法实现理想的育人目的,导致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识别和认定机制不完善。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贫困学生的认定问题,其准确性直接决定资助工作的成效。一是由于有些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不想自己的贫困现状被其他同学所知道,不去主动申请资助,甚至对资助工作产生抵触心理,导致高校不能准确认定。二是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过于模糊,没有统一、完善和系统的认定标准。三是高校学生数量巨大,且来源于全国各地,无法进行实地考察和核实,只能依据学生提供的基础材料作为评判标准,其准确性和真实性无法保障。

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动态管理。个别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大多是在一年级入学时进行的,将认定的贫困学生信息录入系统后,可以一直享受相关帮扶政策。在后续的工作中对贫困学生的信息缺乏动态管理,没有对受资助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动态调查,导致部分家庭经济情况改善、不符合标准的学生信息没有在系统中剔除,依旧获得资助。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加强对社会企业参与资助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可以出台相关鼓励措施,激励社会企业参与到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中,通过引进社会资金,扩大资助资金池容量,增加资助工作的范围和力度。政府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明确参与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企业免税额度,以及企业可享受的其它相关优惠和社会服务,积极引导和规范企业参与大学生资助工作。在确保资助资金公开性和透明性的前提下,高校合理有效地运用这部分资金,进一步扩大对大学生的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创新资助育人方法,强化资助育人功能。高校应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多样性的需求,进一步完善资助工作体系。在资助工作中不断创新育人的方式和方法,在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密切跟踪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和引导,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塑造大学生向善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高校要保护受资助大学生的隐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教会他们如何缓解和走出消极情绪、如何处理好人际关。多关注和重视贫困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心理需求和个人综合素质提升需求,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大学生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和生活。

组建专业的资助工作队伍。高校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特点,在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并组建一支既懂资助工作相关政策,又懂心理健康教育和熟悉大学生日常管理的专业资助工作队伍,把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定期的开展业务培训,使资助工作人员能够对大学生资助政策有详细的了解,并具备宣传以及执行资助政策的能力。

建立可持续的监督反馈机制。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动态化工作,国家资助政策应当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高校在完善资助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资助工作监督、反馈机制的建设,为大学生资助工作提供重要保障。通过建立科学的监督反馈机制,强化资助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逐步规范资助程序和资助行为。资助工作要实行动态化管理,要及时统计和调查需要资助学生的真实情况,确保信息准确。并跟踪和关注学生获得资助后的资金使用情况,引导受资助学生合理消费。高校应当根据反馈结果对资助政策做出适时调整,保证资助工作的科学合理。

利用大数据,提高资助工作技术水平。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多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学生校园卡与银行卡消费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与生源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得更为真实与准确的数据,减少学生与高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利用大数据平台使得高校资助工作者能够准确掌握学生在校的真实消费水平,可以多角度地比较学生之间的需求差异,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度。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进入到大众化阶段,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还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资助过程中的育人问题仍然值得关注。这就要求高校在资助工作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的资助育人体系。

来源:红网

作者:罗忠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749/63/127003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