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明
近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也鼓舞着新时代“三农”工作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筑牢生态绿色根基,以农村生态治理为出发点。乡村要振兴,环境是重点。打造宜居乡村,重点从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入手。过去,存在着农村生态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生态环境得不到提高。如今,从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到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从坚决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到集约化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一项项农村生态治理项目正在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基础得到夯实,农村正在旧貌焕新颜。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更不是用“钢铁丛林”取代屋舍田园,而是要确保每个乡村都有独特村景,突出村庄规划建设与田园风貌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要求,把绿色乡村打造为展示乡村振兴新形象、新气象的窗口,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亮丽乡村图景。
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以农村生态产业为立足点。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广袤农村作为实现绿色振兴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打造绿色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变为“金山银山”的重任。各地区要因地制宜,靶向施策,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村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依托当地生态环境特点,完善“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深挖文化历史,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休闲农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优先打造一批绿色产业示范项目,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形成辐射效应,形成农村绿色发展核心地带。要鼓励更多的“田秀才”“土专家”“新乡贤”回乡创业,吸引高校学子、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在乡村振兴大潮中挥洒自己的专业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发挥党建引领凝聚力,以农村宜居幸福为落脚点。乡村要振兴,组织是保障。着眼基层党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为契机,深入推广推进村级优势资源融合,有效延伸产业触角。把村级党组织作为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围绕“三产融合”要求,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富、产业铺路,通过新建和联村共建合作社等方式,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组织掌舵、党员带动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赋予新的绿色乡村振兴时代内涵,把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根植于心、外化于行,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自“两山论”理念提出以来,各地纷纷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振兴之路。从荒山秃岭到树木葱葱的环境之变,从“人无三分银”到腰包鼓起来的收入之变,有力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下足绣花功夫、磨杵功夫、长期功夫,坚持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从而让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来源:红网
作者:王璐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