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开幕,出版湘军闪亮登场。
□刘昱
文化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就被中国人反复强调。
古时候,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感慨,“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短短数字,传达了文化之重。新时代,“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的重要表述,也无不彰显着文化的独特地位。
但文化作为一种相对于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存在的“软实力”,常常给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而文化产业的出现,则畅通了文化由“虚”向“实”的通道。通过工业化生产、创意设计、高新技术等,文化产业能够推动文化向“可见、可感、可学、可用”的活态化方向转变,从而让文化本身的功能与影响凭借更加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得以发挥。
不过,就像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倘若缺乏“被看见”的窗口,其承载的文化传承传播功能也将大打折扣。这就需要一个集中化“舞台”,让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集中成果得以集中展示。6月7日在深圳拉开帷幕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就是这样一个“舞台”。
而作为文博会的常客,“出版湘军”再度组团出征,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湘味文化盛宴。
湖南出版集团展出近70余种精品图书。
从历时60年打造的《中国古代历史图谱》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鸿篇巨制,到《恰同学少年》等弘扬红色文化的精品读物,从《禾下乘凉梦——袁隆平的故事》等反映湖南发展成就的出版物,到《长安的荔枝》等大众畅销重点新书,可以看到,展示既有湖南风味,又代表湖南水准的文化产品,是此次“出版湘军”展陈的重点。
透过展出的70多种精品图书,我们不难发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正确导向,坚守出版主业,做强专业板块,保持良好发展,是中南传媒一以贯之的匠心与定力。也正是这份“守正”,为中南传媒连续15年上榜“全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提供了最坚实的底气与自信。
而当下,数字化潮流浩浩汤汤,文化产业要想成长蝶变、不断出圈,必须主动踏入这一潮流。在此环境下,一家老牌出版集团该如何应对这种“新常态”?
如果说“稳”是“出版湘军”长久保持的底色,那么转型发展求突破则是“出版湘军”从未放弃的追求。此次中南传媒的展览主题——“千年文脉 智慧前行”所传达的态度,也正是这一逻辑的最好注脚。
湖南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展示区。
于是我们看到,中南传媒在视频领域进行了充分布局,集团投资建设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将会通过孵化、培育一批互联网优质传播平台,抢占5G乃至6G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中南传媒旗下红网打造“元宇宙”新闻直播间,运用“5G+AI+数字人动作捕捉+AR”技术革新传播方式。这背后,是中南传媒面对时代召唤与技术变革,应时而变、顺势而为的主动出击。
我们还看到,中南传媒旗下天闻数媒自主研发的教育全品类产品线在全国多省市落地,并成功进军海外;湖南教育出版社研发的贝壳网聚焦智慧校园产品线和智慧学习产品线,注册用户数达485万人,App累计下载量278万次。中南传媒深耕互联网教育市场,在充分利用老牌教育内容提供商“老本”的同时,寻求创新发展。这背后,是其对技术赋能教育、出版赋能教育趋势的准确把握。
韩少功《人生忽然》读者分享会在湖南馆举行。
在时代洪流中把握机遇,在反复锤炼中获得新生。
这些年,敢为天下先的“出版湘军”持续在改革中探索新时代发展之路,在固本的基础上不断长出新的“嫩芽”。也正是这把守正创新的发展密钥,让“出版湘军”既能回应时代所需,又能引领时代发展,稳中有进,一路高歌一路行。
来源:红网
作者:刘昱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