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云”到“融”的跨越 ——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转型升级

来源:红网 作者:李妍蓉 编辑:刘昱 2022-07-03 19:39:14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巨大考验。在疫情防控特别是部分地区封控期间,高校纷纷依托互联网进行网上教学,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云课堂”、建设“云课程”、组织“云活动”、推进“云学习”、创作“云产品”,形成了大规模的“云思政”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进入后疫情时期,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实际需要,高校需从“云思政”跨越到“融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再次升级。

新现象:“云思政”

简单来说,“云思政”是高校利用网络技术和相关媒体,将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转移到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转播点播、视频公开课、以及宣传教育片、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精心设置主题,教育内容“鲜活”。面对疫情,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用好疫情防控这本鲜活教材,通过各种鲜活的事例,精心设置思政教育主题:“惟人为贵、莫贵于生”的仁爱精神、“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的群体意识、“舍我其谁、勇赴国难”的担当精神、“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四海一家、同舟共济”的天下情怀等等。通过对这些教学主题的解读,全面展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体制优越性,激发了广大青年学子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精神,把思政课教育优势转变为抗疫、防疫的强劲力量,涌现出一批抗击疫情的优秀青年典型。

传播渠道丰富,教育形态“新颖”。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发展成果,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入“网”上“云”。通过文本、图片、音视频、虚拟仿真等多维形态融合,促进了思政教学由“单维独立”转向“多维融合”,从而在“云端”汇聚起大量的思政教学资源,呈现出如情景体验式课堂、网上理论宣讲、网上微党课、网上主题班会、网上知识竞赛、网上宣誓仪式、网络家教家访等多种形态的“云思政”教育产品。

回应学生关切,学生需求“契合”。“云思政”基于“分众化传播”的理念,呈现了多形态的教育产品,贴合了不同学生的需求。直播课程加强了思政教学互动性,沟通快捷有效;微党课有机地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情景体验式课堂以情启智、以境促学,从而激发学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行动共进。据统计,2020年3月,由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人民网“云开讲”,全国高校学生共计5027.8万人次观看了在线直播,相关网站、客户端、社交媒体总访问量达1.25亿人次[1]

新思考:从“云思政”跨越到“融思政”

“云思政”作为疫情防控时期高校出现的大规模新现象,其虽然丰富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性、多样性和时代性,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同时也存在教学设计粗放、盲目追求访问量、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所以,后疫情时代各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云思政”模式,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融媒发展成果,使其跨越到“融思政”,将思政教育持续破题答卷。

从“全媒体”到“全员育人”。教育融媒体,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生态,更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教育融媒体将过去的依靠编辑、记者传播转化为互联网系统中手持终端的“全员”。可以说,只要你愿意,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融媒体传播的主体。与之相似,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指校园内部的教书育人、文化育人、思想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而应该是只要能够对他人产生思想启迪、道德养成、文化传承的影响,均可纳入全员育人这一大思政体系中。

从“分众传播”到“个性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雅俗共赏”和“老少皆宜”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融媒体时代,教育融媒体需要细化受众目标,根据不同群体设计有差异化特征的产品,由此来适应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高校面对“00”后、“10”后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思政教育既要注重整体,又要区分层次,把整体上的大水“漫灌”和因人而异的精准“滴灌”紧密结合起来,如此才能让每滴“教育之水”都能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根”上。

从“信息传播”到“价值引领”。以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为核心的媒介文化理论认为,媒体用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表达趣味、观点和思想,传递意识形态、价值立场,塑造文化和身份认同[2]。据此理论,媒体表面上传播的信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渗透了意识形态、价值立场、情感认同等因素。在教育融媒的媒介产品生产过程中,媒体作品越多、形态种类越多样,就有越来越多的价值情感通过多种交互途径实现传播。因而要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如盐化水”,就要充分利用好教育融媒,通过精心策划,开发多系列、多品类、多特色的“融思政”文化产品,从而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新探索:建设“融思政”的主要路径

强化“管理+”作用,优化“融思政”工作机制。“融思政”机制的建设,需要从学校、机关、学院以及个体间的充分联结、有效融通,才能汇聚起思政育人的强大力量。在学校层面,应建设好“一把手”带头抓机制,加强全面领导;在机关各部门间应建设好协同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谋划、交流会商、协调协作,在机关与学院间应统筹好队伍建设机制,协同党政领导干部、专任教师、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等群体,打造一支专业化、全覆盖的“融思政”工作团队,将“单兵突进”转化为“联合作战”。

催生“融合+”活力,构建高效的“融媒体”平台。以校园融媒体为基础,建设数字化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库,进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融合、多层次的学习管理服务、多维度的数据管理分析,使丰富的融媒体教学资源融入到学校思政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思政教学创新体系,从而构建起创新型“融合+”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释放“思政+”能量,开发优质的“融思政”内容。深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创新内涵,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之中。通过线上线下高度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融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网络素养,号召师生共同创作“融思政”教育产品,构建起“分层分众+精准供给”的内容产出模式,打造全时段“融思政”教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后疫情时代,高校要充分运用好已取得的“云思政”教育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工作机制、打造媒介平台、开发教育内容,将“云思政”优化升级为“融思政”,把新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做新、做实、做活。

参考文献:

[1]宋来,张驰,汪斌峰.从“云思政”到“融思政”——抗疫期间高校思政工作的经验与升级[J].中国高等教育,2020(17).

[2] 张勇,黄华.融媒思政:融媒建设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耦合[J].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35-39.

作者:李妍蓉(湖南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李妍蓉

编辑:刘昱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7/03/114642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