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胡艺华:用心用情建好袁隆平纪念馆

来源:红网 作者:胡艺华 编辑:陈晓丹 2022-05-27 13:05:56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20527111135.jpg

袁隆平院士功勋纪念碑。

2022年5月22日是首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袁隆平逝世一周年。在湖南农业大学举办的纪念大会上,袁隆平院士的学生、湖南农业大学校友黄培劲向正在筹建中的袁隆平纪念馆捐款300万元,同时,袁隆平院士的家属捐赠其珍贵遗物26件。见证这一特殊而重要的时刻,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尤为振奋。建设袁隆平纪念馆,是湖南农业大学迎接120周年校庆的九大项目之一。作为该项目建设团队的一员,在参与谋划和推进袁隆平纪念馆建设的工作实践中,深深地感受一种特殊而光荣的使命担当,那就是一定要全力以赴、用心用情建好袁隆平纪念馆。

建设袁隆平纪念馆具有深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袁隆平院士的光辉人生、杰出贡献、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历史的缅怀纪念和精神的传承弘扬,为袁隆平院士建立一座专门的纪念馆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于湖南农业大学更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袁隆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他把自己化作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付诸了毕生精力、开辟了创新路径、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金色梦想、产生了世界影响,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需要通过这样一座纪念馆来铭记“国之脊梁”、传承崇高精神。另一方面,袁隆平是湖南农业大学的自豪,他几十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学校并曾经担任名誉校长,真正做到了“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他送给全体湘农学子的八字箴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已经在校园里和学生心田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大楼、大师到大爱,我们需要借助这样一座纪念馆来提升文化品位、培植时代新人。

建设袁隆平纪念馆需要精准定位。人物纪念馆是一个特定的专用场馆,不仅集中陈列人物的生平资料及其相关实物,而且全面展现人物的卓越贡献和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传承弘扬人物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范。人物纪念馆一般建在其出生、居住、工作的地方,保存和恢复历史原状。真正建在大学校园的人物纪念馆,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大学竺可桢纪念馆、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西南大学侯光炯纪念馆等。当前,在湖南农业大学建设袁隆平纪念馆,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袁隆平纪念馆”,对此,必须着眼大局、立足实际,以高站位、广视角、大情怀对袁隆平纪念馆的功能进行精准定位,既要严格遵循人物纪念馆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规程,也要充分考虑大学自身的独特环境和实际需求,更要精妙体现袁隆平院士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袁隆平纪念馆在功能定位上应突出四点:一是立体信实的纪念场馆,以杂交水稻的种子作为中心线索,用原物、原件、原著、原图、原文、原声,全面而准确地展现袁隆平的光辉人生、科学人生、三农人生、奉献人生。二是至高至纯的道德丰碑,以一粒种子的力量作为精神内核,用知与行、大与小、公与私、始与终、内与外的辩证法,形象而深刻地诠释袁隆平作为人民科学家的仁爱情怀、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天下情怀。三是铸魂润心的思政课堂,以“大国三农”情怀为教育主题,用讲授式、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思政课程,切实而有效地发挥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对新时代“一懂两爱”三农人才培养的引领力、感召力、吸引力、塑造力。四是意蕴深厚的文化地标,以袁隆平科学家精神作为特色标识,用极具历史感、时代性、个性化的精彩故事、真实图片、珍贵遗物、经典话语、原创文艺,集中而持久地筑起新时代强农兴农的文化新地标。

建设袁隆平纪念馆应该把握原则。袁隆平是历史巨匠也是时代楷模,是“国之脊梁”也是世界名人,是科技名家也是教育大师,是“三农使者”也是“艺术达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是母亲眼里的“好儿子”、妻子眼里的“好丈夫”、儿子眼里的“好父亲”,也是湖南农业大学师生心中永远敬仰的“袁老师”“袁校长”“袁爷爷”。他属于湖南,也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袁隆平纪念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铸魂工程”,必须慎之又慎、严上加严、精益求精,在谋划和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引领,在广泛收集整理、甄别各种文献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大历史观和辩证思维进行深入研究,以科学、全面、详实、精确的史料和客观、权威、中肯、合理的评价,向世人完整地呈现袁隆平院士的生平事迹、杰出贡献、社会影响和精神风范。二是坚持育人为本,从新时代的大背景出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弘扬袁隆平院士的科学家精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宏大主题,深度挖掘、科学分析、精心提炼、准确阐释、有力传递袁隆平院士科学家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涉农高校学生“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心系“国之大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会在事业追求中,将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里,把成果转化到人们的饭碗里,厚植“大国三农”情怀、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正能量。三是坚持突出特色,在比较分析国内同类纪念馆的基础上,把袁隆平院士的科学家精神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大局中来深入研究,放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融通的大局中来科学提炼,从而在袁隆平纪念馆的建设中最大程度地凸显其蕴含的红色文化底色、三农文化本色、湖湘文化亮色、科技文化特色。四是坚持融合创新,以提升纪念馆的文化传播力为导向,顺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话语特点,充分整合各种有形和无形、有声和无声的资源,巧妙运用VR科技、光影艺术、音乐点播、网络视听、人机交互等技术,实现文化、艺术、科技的完美融合,让袁隆平院士的故事“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让袁隆平院士的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感动人心、鼓舞人心。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艺术与艺术思政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站博士后,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袁隆平先进事迹融入新时代涉农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胡艺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5/27/113181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