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21年湖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行榜》 发布报告

来源:红网 作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编辑:陈乘 2021-12-21 20:30:01
时刻新闻
—分享—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经济既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指出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扎实推动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并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相得益彰。省政府高位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20年12月出台《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支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开展湖南县域高质量发展研究,现发布湖南县域高质量发展排行榜报告。

一、推动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省份,湖南具有广阔的县域面积和众多的县域人口,县域经济底子薄,抓手少;发展任务重,难度大。关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省落实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利用国际大循环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路径受到较大挑战。县域经济拥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具备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产业基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扩大回旋空间、增强应对底气,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较为薄弱,仍是制约我省发展的一大突出短板。从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来看,湖南在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中仅占4席,相比江苏省少20席、比浙江省少19席(中郡研究所《2021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从内部结构来看,我省县域经济分布不均衡,湘西和湘南部分地区产业基础薄弱,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从发展动能来看,我省县域经济增长乏力,中西部地区的大循环格局仍需进一步畅通,县域范围内消费潜力释放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够。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提档升级县域经济,就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的具体行动。

3.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重要抓手

新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中,要进一步积累对做好县域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曹普华同志将“湖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院重点研究方向,要求经济研究所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开展对湖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跟踪研究,定期发布湖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行榜,定期出版研究报告,体现了社科人的现实情怀和智库担当。

二、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与排名情况

报告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湖南86个县(县级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情况、现实水平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评价和分析。由于评价指标涉及除统计年鉴外其他部门调取数据资料,受数据采集的滞后性影响,本次报告的评价时间范围暂选取了2015-2019年5年跨度。

报告侧重讨论了3个问题,即“评价体系怎么建”“评价指数怎么算”和“评价结果怎么看”。

1.评价体系怎么建?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虽然不等同于高质量发展,但也不能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割裂探讨。本报告在充分调研其他智库研究机构推出的县级经济监测评价、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等报告,学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研究,以及召开省内相关领域专家座谈会研讨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紧扣经济高质量主题,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3个层面。其中,扩大经济规模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升经济效益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优化经济结构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那么,从指标选取的指导思想上:应当注重系统性,即不能只从经济谈经济,还要涉及到创新、绿色、城乡协同、成果共享等深层次问题;应当注重有效性,即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不过分关注经济总量和规模,而是更加辩证地看待“量”与“质”、“速”与“效”的关系,以高效率和高效益为核心,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出;应当注重渐进性,意识到县域经济发展是攻坚克难的长期过程,需要直面城乡差距大、要素集聚力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中长期问题;应当注重特殊性,即要体现县域特色,不能照搬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框架。从指标选取的操作方法上,本报告特别注意评价体系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评价指标兼具全面性和代表性、指标数据满足现实可行或有未来备选的前瞻性,以及指标选择体现湖南县域特色的差异性等原则。

按此思路,本报告设计了规模指数、效益指数和结构指数3项1级指标,下含9项2级指标和29项具体(三级)指标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其中,规模指数又分为经济增长、内需拉动两项2级指标;效益指数又分为创新能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对外开放、共享水平5项2级指标;结构指数又分为产业升级、城乡协调两项2级指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课题组在指标设计中尽可能考虑了数据采集要求,但由于上述指标除统计局外,涉及多个相关职能部门且统计口径往往在不断变化中,本次报告按照2015-2019年间有连续县域数据且统计口径无变化的要求,暂遴选了12项指标纳入本次报告评价范围。未来,随着与相关部门的持续对接和跟踪,纳入本报告评价范围的指标预期将逐步增长。

F[4ZS[Z{)RX$$M~U_E(}_G2.png

2.评价指数怎么算?

在很多评价县域经济的报告中,都以发展的绝对水平对不同县域进行评价和排序,而我国不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区位差距大,这往往导致历年评价出的高水平县(市)差异较小,难以激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市)。本报告中引入了横向、纵向双指数测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其中,横向对比指数评价县(市)在我省县域中高质量发展的相对水平,其参照系是全省86个县(市)指标的平均水平(100分),测算结果若大于100,则代表该项指数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横向对比指数用于评价历年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的先进县。

纵向累计指数评价县(市)相对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其参照系是自身基年水平(本次报告为2015年),测算结果若大于100,则代表该项指数优于自身2015年水平。纵向累计指数用于评价2015年以来,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速较高的快进县。

3.评价结果怎么看?

经过对全省86个县(市)2015-2019年数据的测算评价。本报告遴选了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10强和快进县10强。其中,先进县10强分别是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醴陵市、韶山市、邵东市、资兴市、冷水江市、攸县、汨罗市。

3~66JU0`A4~355JKF5D1YFX.png

快进县10强分别是溆浦县、花垣县、汝城县、通道县、辰溪县、临湘市、蓝山县、龙山县、麻阳县和江华县。按这些县(市)历年排名变化异动情况,又可细分为领跑型、领先型、稳定性和波动型等。

$A2[31UJY25ZF_AL1~CT5EV.png

评价结果显示,我省县域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呈现“区域板块间特征互补”“经济均衡性稳中有升”“转型升级中效益先行”3个主要特点。

“区域板块间特征互补”是指从整体横向、纵向指数排名上看。横向指数对应的先进县10强有7个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含娄底,下文同),前20名有14个分布在长株潭地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相对发达板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上优势明显。纵向指数对应的快进县10强有9个来自于大湘西地区和湘南地区,即从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速上看,湘南湘西地区近年来追赶速度较快,与先进县10强所在板块形成互补,说明我省近年来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逐步形成了巩固存量、提升增量、有序进位的良好态势。

“经济均衡性稳中有升”是指从横向指数的分指数上看,一方面规模指数、效益指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的数量都实现了正增长,另一方面效益指数、结构指数中领先县(市)与后进县(市)的极差明显压缩。这说明从整体上看,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均衡性在逐步提升,这与上述区域板块中先进县、快进县分布的交错性实现了相互印证。

“转型升级中效益先行”是指从纵向指数的分指数上看,对照全省“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7%的平均增速(对应纵向指数计算为131),全省86个县(市)中有43个县(市)实现了经济效益的较快提升,远高于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指数的情况。从具体指标看,这一方面显示县域科技创新效益以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收入增幅较快,但另一方面进一步“做大经济蛋糕”和克服路径依赖效应、加快产业更新转型、缩小城乡差距依然任务重、难度大。

三、推进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应通过做强做特优势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平台、提升产业开放程度、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提升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内生性、开放性、融合性和成长性,纵深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围绕我省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一是围绕“一核两副”,发展都市圈县域经济集群。依托长株潭、岳阳、衡阳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加速大城市周边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和都市圈经济转型,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轻工消费、现代物流及其配套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二是依托长江经济带和高铁经济带,打造县域开放经济带。深入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岳阳、常德、大湘西等区域为重点,打造津醴城镇群,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龙山-来凤”等跨省县域经济协作区。充分发挥湖南“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依托京广、沪昆、渝长厦、张吉怀高铁大通道,积极推动沿线县(市)基础设施、产业集中区与高铁经济带对接,加快培育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和优质农产品产业。三是对接全省四大板块,打造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强化与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产业相配套的经济强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在经济相对发达县或地理区位重要县域集中力量发展若干优势县城和中心城镇,组织实施新一轮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支持引导各县域集中资源重点发展1-2个特色主导产业。

2.围绕发展平台夯实,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

一是提升产业园区质量和发展特色小镇。加快退城入园步伐,提升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水平,推动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升级省级、国家级园区,明确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方向,紧抓承接产业转移等战略机遇,打造县域支柱产业。加大工业、农业、文旅等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支持力度,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二是打造和用好创新创业平台。全面推进创新型县创建,鼓励县域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介金联合攻关,支持参与省与国家“大院大所”创新合作,推动每个县至少与一所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支持返乡人员、社会乡贤回乡创业,加快“星创天地”建设。三是优化县域产业服务平台。积极建设产销对接合作平台、县域特色产品信息库和信息发布机制,定期召开产品推介会,充分采用官方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媒体形式开展产品推介,维护和提高县域产业、品牌知名度。提升产业人才服务平台,建立高档次和实用型人才服务体系,优化档案、人事管理体系。

3.围绕发展环境优化,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开放性

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明晰政府事权边界,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政府的企业服务工作,减少政府对市场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产业园区管理体制,理顺园区与代管乡镇、街道的关系。二是强化招商引资,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将招商引资与发展县域主导、特色产业相结合,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推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丰富招商引资方式,注重产业链强链补链需求,鼓励引进培育“四上”企业。注重“引资”“引智”并行,同步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平台、模式经验、风险控制手段,提升县域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品牌国内国际竞争力。加强对内开放程度,打破区域内市场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心态,促进经济内循环。提高县域经济国际影响力,鼓励有相应条件和能力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营销中心和售后服务中心,协助企业到境外参加国际工程投标、国际博览会或国际巡展。

4.围绕资源高效配置,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融合性

一是促进产业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城乡融合。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完善产业空间布局,适度扩大县城规模,引导加工制造业向园区集中,现代服务业向城区集聚,提升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开展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支持公益性项目实施。促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通过资金下拨、人员下沉、服务下移,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深入城乡社区,打造城乡全民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编制村庄规划,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提质,鼓励以县域为单元实施打包一体化建设,重点实施市政交通、市政管网、冷链物流、城乡水安全网、供电供气工程、环境卫生设施、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改造。

5.围绕保障机制健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成长性

一是加强县级财力保障。拓宽县域财源,优化财税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省以下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对脱贫地区倾斜力度。二是强化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保障县域重大产业项目、农村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用地需求,支持使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强化人才引进激励,加大科技特派员等人才选派支持力度,完善基于项目合作制或者兼职制度的人才合作模式,支持采用“人才飞地”破解县域引才难题。三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变县域金融网点衰退成“存款服务处”的现状,通过增资扩股增强信用社实力,加大农业生产领域信贷投放。持续拓宽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权利类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四是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探索“市县同权”,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地方撤县设市或撤县(市)设区。探索推进扩权强镇,引导和培育1-2个有条件的建制镇建设县域副经济中心,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主创人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李晖、杨顺顺、邝奕轩、李詹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简介: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现任所长为李晖研究员。研究所下设“湖南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和“共享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两个智库研究团队。负责承办《湖南省情要报》,负责湖南省情决策与咨询研究基地和“五个跨越”与新时代现代化研究中心日常事务。建所以来,经济研究所在经济理论、区域经济与规划、改革与发展、投资和资本市场、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有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发表于三报一刊、《经济研究》等重要报刊。近年来,经济研究所秉承“经世济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县域经济发展、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成果。呈报的各类智库研究报告先后获得中央领导、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200余次。

来源:红网

作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编辑:陈乘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12/21/106662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