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党史故事丨衡山古县被炸,田汉慷慨赋诗

来源:红网 作者:熊仲荣 编辑:刘艳秋 2020-11-30 15:21:57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革命先烈们用鲜血为我们换来了如今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然而,衡山人民永远不会忘记82年前的那段血泪史——日寇飞机轰炸衡山千年古县城和南岳镇,对衡山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衡山县城图,拍摄于1937年

1938年11月8日,日寇出动轰炸机对衡山实行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致使千年古县城被炸毁,人口死伤1000人以上,财产损失不可估量。那一天是农历九月十七,正逢衡山县城赶集。天气晴朗,碧空如洗,四里八乡前来赶集的老百姓非常多,县城里人山人海,格外热闹。然而日寇误听特务和汉奸的情报,以为蒋介石正在衡山县城召开军事会议,随即派出飞机携带炸弹前来偷袭。

4.png

1938年11月8日,日寇飞机对衡山县城狂轰滥炸

正当人们上街赶集之时,日机共27架,每3架为一小队,成“品”字形飞到衡山县城上空,随后炸弹就像下冰雹似地从空中投下。日机来得太突然,国民党当局事前并未发布防空警报,人们根本没来得及进行躲避。转瞬间,衡山县城里火舌冲天,街上的房屋被炸塌,江里的船只被炸沉,死难者被炸得血肉横飞,炮弹爆炸的轰鸣声震得大地都在打颤。狂轰滥炸的同时,敌机还不停用机枪对着县城进行扫射,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逐渐离开。

敌机飞走后,人们陆续从躲避的地方爬了出来,眼前的场景让他们悲痛不已:千年古县城被毁于一旦,县城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位于苍坡岭的千年古建筑南岳行宫和开云楼被炸成了废墟。始建于唐玄宗时期的文庙,其第三进大成殿被炸毁一角,第二进大成门左侧的乡贤祠被全部炸垮。戴家台、聂家牌楼、苍坡岭、八步街、西正街、北直巷口、大巷子、观湘门等处更是被严重破坏。街道上满地是血,许多尸首分离,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肢体,树梢上还挂着死者的肠肚,惨不忍睹。有些尸体被烧得面目全非,根本无法辨认。被压在炸毁房屋残迹下面的受伤者的呻吟惨号声,和收尸、寻尸人的哭喊声混在一起,让人悲痛欲绝。

5.png

1938年11月8日,日寇轰炸衡山县城示意图

县城北街,有一个开牛角盒店的林姓人家。敌机到来时,家中的女孩林屏玉随同学校的老师逃往了城外一个桥底躲避。敌机飞走后,她急忙向家中赶回。然而城中都是废墟,哪里还寻得见自己的家啊!横寻竖找半天后,才终于在一堆砖缝中发现了母亲的半个脑袋。她急忙向母亲的残骸扑去,没想到却被头顶一根烧塌下来的楼枕砸到,跌入火中活活烧死。像这样全家遇难的情况,在衡山县城中远不止一家。当时的衡山县全城7000多人,除死亡者外,当天都躲到乡下去了。入夜,县城一片漆黑,空无一人,满目凄凉。

第二天,日军又出动9架飞机轰炸南岳镇,30余名居民被炸死。南岳大庙正殿右翘角被炸毁,左角楼及左碑亭亦被炸毁,正南门两层楼房也被烧成灰烬,只剩下面的石砌拱门。

6.png

1938年11月9日,日军飞机9架轰炸南岳,南岳大庙正殿的右翘角被炸毁,左面的碑亭和左面角楼亦被炸毁,正南门两层楼房被烧成灰烬,炸死居民30余人

1938年至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和戏剧家、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六处处长的田汉,随叶剑英、郭沫若等,穿梭于长沙、衡山、衡阳、桂林等地,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当日,奉周恩来之命,田汉率领孩子剧团和一批抗日救亡人员由长沙南下途经衡山,正巧看到县城惨状。他登上县城边的巾紫峰峰顶,俯瞰衡山县城,只见满目疮痍,气愤无比,慷慨题写《咏巾紫峰》七绝两首:

其一

巾紫峰上彩霞飞,万壑千峦足指挥。

风急天高一舒眼,茶花插得满头归。

其二

巾紫峰头一振衣,松涛如吼白云飞。

衡山万户人民在,忍见名城毁敌机。

这些诗,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见证,也是动员衡山人民奋起抗战的嘹亮战斗号角。

几天之后,田汉到县政府探望与其感情笃深的县长孙伏园。只见县署附近都成了废墟,仅存厅堂数间。过境的部队云集街头,外出避难的百姓不敢回家。军需夫役难以应付,要收拾县城被炸后的残局更是困难重重。情之所至,他又写下一首诗:

劫后人民散未回,街头瓦砾尚成堆。

长官且慢催夫子,伏老原非百里才。

这首诗记录了经历浩劫后衡山县城的凄凉状况,也表达了他对孙伏园艰难处境的担忧。

7.png

田汉照

1.png

毛泽东接见田汉(右三)等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的伟大抗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英雄史诗。虽然最终赢得了胜利,但我们并不能忘记当年的深重苦难。2014年,衡山和南岳此次遭受日寇的轰炸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为重大惨案,收录进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重大惨案》一书。硝烟虽已远逝,历史仍有回声。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更好地再出发。

来源:红网

作者:熊仲荣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11/30/86626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