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洞庭湖越冬的候鸟。姚毅 摄
近日红网“论道湖南”发表了《洞庭湖志》主编李跃龙先生的文章《重识母亲湖①丨李跃龙:改变的是我们,而不是洞庭》,令人受益良多,令人敬佩。作为一名观察者,我觉得这篇专家文章的专业视角,突破了地域至上主义的局限,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当前各界对洞庭湖价值及重要性的认识偏差,数据翔实,论证严谨,尤其是“洞庭湖的重要性一如既往”这一呼吁十分鲜明有力,也应当引起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各界重视。
八百里洞庭,一碧万顷,孕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铸就着古老的中华文明遗产。“长江之肾”“五湖之首”“一碧万顷”……洞庭湖在人们心中的功能和地位,早已铭刻在认知的思维惯性之中。作为大自然对人类赖以生存条件的优质馈赠,洞庭湖长期扮演着吞吐长江、调蓄长江、保命安民的重要角色,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与日见长。
人类从认识大自然,到融入大自然,再到与其和谐长久相处,总是伴随着文明社会发展的整个历程。然而,近些年来,洞庭“唱衰论”不时出现,洞庭“五湖之首”的位置摇摇欲坠。相较而言,昔日“跟班兄弟”鄱阳湖声名鹊起,有人甚至将其排在洞庭湖之上。
实际上,洞庭湖、鄱阳湖均属中国内陆大型淡水湖,都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和定位,如果仅凭排名论英雄之,难免有些浅显。但如果因排名调整带来施策方向调整、发展决策变化等,而影响洞庭湖的成长,就更不应该了。换而言之,人类对大自然资源的发展和保护,切不可因为人为关注度的降低而旁顾。如此一来,由认知偏差导致的发展拖后,就会直接影响到重要内陆湖长远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了。
“八百里洞庭,玉盘盛水银。”气势恢宏之作出自宋代诗人姜夔。在历史上,洞庭湖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洞庭湖,在抗洪抢险、蓄水灌溉、资源供给、人文涵养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价值作用,成为周边人民群众民生保障的重要“母亲湖”,成为湖南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富矿”。且不谈其贡献和价值,仅从其规模和面积、蓄水量等基本指标来看,将洞庭湖降格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就站不住脚。
论规模,洞庭湖的流域面积大于湖南省国土面积,日前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通过卫星遥感监测,通江湖泊、通江洪道、垸内湖泊三者合计5422平方公里,远大于鄱阳湖的最大面积5050平方公里。看年流量,洞庭湖能充分保证入洞庭湖平均径流量年值3018亿立方米,它是鄱阳湖的3倍、太湖的10倍。因此,不论从体量大小,还是功能作用来看,洞庭湖过去是“五湖之首”,如今依然是“五湖之首”,其自然价值和功能定位不可因为认识不一而人为“缩水”。
能为长江分忧解难的,惟有洞庭。作为中国内陆淡水湖翘楚的洞庭,同时还是保长江安澜、民生安宁的重要组成。比如,三峡工程正常运作,就离不开洞庭湖的辅助和发力。拉伸镜头深层次观察,江湖关系对防洪、生态影响重大,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视之,否则就会陷入一叶障目,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局限。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期间,对洞庭湖生态保护和发展高度重视,强调要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洞庭湖与长江命运与共,守好“一湖四水”,同样也是湖南生态环境开发保护和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洞庭湖于全国、于湖南的重要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不论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看,还是洞庭湖对经济民生的作用讲,或者是其保障地方安全发展的功能看,其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因为人们认识的偏差而改变其“五湖之首”的历史地位。科学、客观、真实地认识洞庭湖,不仅事关内陆湖发展大局,更直接关系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中部崛起发展“全景”,尤其需要认识到其中的关系和逻辑。
正如李跃龙先生所言,面对当前一些人对洞庭湖实际地位及现实重要性的认识误区,“如果不拨乱反正,将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和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当前,请让“洞庭湖的重要性一如既往”的呼声更有力!
来源:红网
作者:周军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