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对于美好生活,我们从未停止追求。
就像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在社会的进步中,越发渴望摆脱捡柴的繁重与炊事的烟熏,当新的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也渴望在数字化的转型浪潮中,拥抱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于是,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即将在这一出新时代的“取火记”中,再次登上美好生活的一阶。
取火,是因为“火”的匮乏。
1969年,在陕北梁家河插队的知青们,对此深有体会。
那里的高坡与黄土,并不适宜生长树木,所以,柴火短缺是常态。知青们常常是上山搂到一大捧茅草,回去填到灶台里,一点火,几分钟就烧没了,锅却连热气都没冒。
烧不热锅,意味着玉米碴子要半生不熟地吃,于是,每顿饭就像是“糊弄”肚子,只能勉强填饱。
能烧的柴也是有的,但收益与风险并存,当地的老乡们要爬到高高的悬崖边上,才能砍到硬邦邦的酸枣刺。这种柴耐烧,知青们却够不着,即便爬上去了,也对付不了到处是刺的灌木。
可以说,打柴消耗了这个村子不少的劳动力,得来的收益却也只是村妇们烟熏火燎的艰难炊事。
对现在电气入户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当时,偏远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匮乏,正是这样习以为常而又触目惊心。
▲习近平曾经插队的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图源:央视新闻
这样的日子也在插队的习近平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74年,《人民日报》一篇有关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给了他解决问题的灵感。彼时,已经是大队支书的他,正思索着如何改善村民的生活。沼气池,让他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他知道四川人民用上沼气后,烧柴、做饭、点灯,都不再成为问题,甚至,还能用沼气发电。这正是陕北急缺的。
向县里作了汇报后,习近平一行人,急切而又期盼地,踏上了开往四川的火车。
一出“取火记”,就这样上演了。
在四川,他们用40多天的时间,走访了5个地区、17个县,每到一处,都一定要下去看看、摸摸、问问,从如何增加土质的“抗劲儿”,到含沙量大的土质如何抹石灰,甚至如果要用砖砌,该如何“溜缝儿”……习近平都一一问明,详细记录。
回到延川后,经过20多天的试验,第一口沼气池点火成功。老百姓从不相信沼气可以点灯,到纷纷投入沼气池建设,仅仅3个月,包括梁家河在内的3个村子就在众人的努力下,实现了85%-90%的沼气化。老乡们终于不用冒着生命危险攀爬砍柴,甚至,最贫穷的人家,也点上了沼气灯。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沼气池,改善了当地的落后面貌,解放了被禁锢的劳动力,也让村民们告别了落后的生活。
正如当时《延安通讯》将此事形容为“取火记”,习近平一行人取来的沼气火种,点燃了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也点燃了美好生活的燎原之势。
▲图为习近平当年带领梁家河村民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图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赵鹏飞摄
一个小小的梁家河,一口三立方的沼气池,在习近平的手中,清晰演绎出了生产力与生产要素的逻辑关系——作为基础设施的沼气池,像一座桥梁,打通了劳动与资源,也让劳动获取财富的效率大幅提升,生产要素,就这样转换成了无穷的生产力。
威廉·佩第曾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而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基础设施,便是人类创新手段、创造条件,用劳动从土地中获取财富的助力。
不要小看基础设施的力量,毕竟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从蒸汽机出现,机器取代人力时,大量铺设的铁轨;到电和内燃机的出现,掀起电网和管道铺设的高潮,可以说,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会引发基础设施的颠覆性迭代,并成为撬动下一次产业革命的支点。
而今,新基建,正开启新时代的“取火记”。
如果曾经的梁家河,就如现在的我们,那么对新基建的需求,一如梁家河曾经缺失的电、气、火。
就像新能源车需要更多的充电桩、5G发展需要更多的基站、智能工厂需要完善的工业互联网……没有“基础设施”的数字技术、智能制造,就像没有跑道的赛车,即使加足马力,也无法冲刺。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新基建,中央谋篇布局已久。
放之更高的视野,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特别是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更让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站上时代的风口。
智造大潮云涌之际,中国自然不遑多让。诞生于数据要素之上的“新基建”,既可以为产业赋能,又可以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正当其时。
▲利用5G带来的高临场感遥控操作,操作员在可移动的远程遥控仓里就能远程“驾驶”数百米外山坡上的无人挖掘机。
对此,有着16年挖掘机驾驶经验的“老司机”伍术深有体会。曾经,他需要坐在狭窄的挖掘机驾驶室,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寒,而且时不时还需要“冒着生命危险”。
而现在,他只需要坐在舒适的操作间内,吹着空调,看着实时视频画面,动动手就可以在数百米外完成所有操作。
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山河智能的5G智能挖掘机。而这,仅仅是工业互联网应用于湖南高新技术发展的场景之一。
从三一重工的“5G+厂区360度全境监控系统”,到金杯电工的“订单分解、自动派工”,在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之下,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正推动着湖南形成工业新模式加速培育、新生态加速构建的融合发展新图景。
而新基建在湖南的发展远不止于此。
借助5G、AI等技术,三一集团18号厂房通过3D视觉识别,机器人自动抓取、拼装和焊接零件,精度达到正负0.5毫米。每天下线混凝土泵车20多台,下线速度缩短至50分钟。
不久前,中联重科长沙泉塘工业园下线了25吨纯电动汽车起重机,这台纯电动起重机的下线,离不开新能源充电桩等基础工程的建设完善。
这正是“新基建”为产业赋能的典型应用场景。
另一边,由湖南本土企业研制的湘江鲲鹏服务器4月28日正式下线,这一支撑互联网各种应用的“幕后英雄”,未来将在多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为IT产业打牢底座,也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湖南力量。
不止鲲鹏,三湘大地上,新基建的热潮已然掀起。
今年2月,湖南省政府宣布今年计划建设20040个5G基站;
4月,长沙市天心区106个重大“新基建”项目集体“云开工”;
5月,长益高速公路扩容工程正如火如荼,湖南首条智慧高速将为无人驾驶等智慧场景提供条件;
5月18日,湖南电信信息园大数据中心建成启用……
从5G+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基础设施,到智慧高速、无人驾驶的融合基础设施,再到鲲鹏服务器等创新基础设施,湖南的新基建,从生产到生活,从传统行业的转型到新型产业的涌现,无一不包,无一不精。
这一枚曾经从沼气池中取出的,高瞻远瞩的火种,又一次被湖南从中央的政策中悉心获取,并在三湘四水,燃起新基建的燎原之势。
而燎原过后,便是美好生活的又一次更迭。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