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叠加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非常大,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居多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座大山”来形容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非常恰当。就湖南省而言,中小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组织零散,现代化产业链缺失
湖南省中小企业发展局面总体向好,但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路径性,湖南省中小企业的产业组织一直都较为零散。现有310余万户中小企业主体,只有60余万户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组织其资本和产业的,250万户是个体工商户。从人员规模来看,湖南省中小企业经营主体10人以下的占比高达40.13%,11-100人的比例43.86%,超过100人的只有16.01%。
湖南省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的零散化和小微特征,还表现为大多数经营主体未能在技术、经济和地域上联结成现代化的产业链,以至于大多数中小企业主体都集中在少数几个投资少回收快但回报率低的领域,去谋求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现代化产业链的缺失,除了造成激烈甚至无序的市场竞争外,更主要是限制了中小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进行高水平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从而严重削弱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限制其经营者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经营者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不足,会加重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的零散化和小微特征。产业组织零散化,产业链缺失,抗风险能力弱,企业家精神缺失,相互构成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
2.用工难留人难问题突出
湖南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才不足难题。人才是当今时代最为稀缺的资源,企业引进和留住人才,不只是给与薪酬待遇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地人才政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条件等因素,对企业引进和留驻人才都有重要影响。在内外因素的束缚下,湖南省中小企业62.8%存在或面临用工难、留人难问题。特别是要引进和留住中小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或管理人才,就更加困难。
3.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
拓展融资渠道、获得低成本融资,对湖南省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困难重重。直接融资几无可能,信贷融资则存在质押和信用不足问题。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对贷款的信用风险审核,重点是可抵押物的价值。湖南省大多数中小企业因为可质押资产不足(没有足够量的土地、房产等资产),所以难以从银行或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融资。
中小企业短、少、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与银行的贷款管理机制不匹配,导致中小企业即使从银行获得贷款,也必须付出更高成本。许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尚不健全或不规范,财务信息不全、不透明、不可靠,金融机构难以判断和控制信贷风险,对中小企业惜贷在所难免。
为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和企业家创新创业环境,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但效果仍然不是十分理想。
二、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中小企业应大有可为
高校建设智库有其独特优势。一是与政府所设研究机构相比,高校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使得高校智库能与企业保持适当距离,确保政策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二是高校人才汇聚了一批各领域的专家和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他们是高校智库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往往有一批技术成果或深厚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有的还有丰富的企业咨询经验,与当地企业联系紧密。三是高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具有学科综合的优势,而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日趋复杂,需要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联合攻关,而这一优势往往是一般的专业研究机构难以具备的。四是高校的国际学术交流较频繁,这为高校开展企业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上述这些特性既为地方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是地方高校智库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而这些正是中小企业稀缺和亟须的,也是中小企业短时间里无法培育的。中小企业应转变思路,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充分运用地方高校智库资源,在一定程度解决人才短缺及企业升级的困难,对破解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可行性高,应大有可为。
三、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中小企业的障碍
1.高校智库服务企业成果评估标准不合理
当前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存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而轻实践方面的研究、重纵向课题研究轻横向课题研究。在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和奖励机制等方面,许多高校缺乏对服务企业的研究成果的界定,不够重视研究成果给企业带来的贡献效果及社会影响效力。与此相反,纵向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等传统学术研究成果一直是学校考核评估的重点。这种单一化评估标准不利于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形成以解决企业现实问题为核心的意愿。
2.缺乏对企业的个性化研究
受限于机构体制和运营机制等因素影响,目前高校智库所进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性的范式研究,多是系统化的理论分析,以服务于政府部门为主,缺乏针对个性化的企业或具体经济问题的实践研究,使得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缺乏针对性。
3.高校智库欠缺对研究成果推广与传播的意识
高校很少采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研究成果进行主动而精准推介,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能直接被传递到企业决策的核心部门及相关领导人员的手中更是无从谈起,高校智库研究成果势必难以对企业决策产生影响。即便是高校智库出现了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也会出现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当然就谈不上利用研究成果来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了。
四、应对之策
1.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
地方高校要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新型智库,必须改变现有的科研管理和评价制度。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鼓励大学教师开展服务中小企业的相关活动。在考核评价标准上,提升服务于企业横向项目研究的科研评价权重,努力建设以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多元科研评价机制,把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作为地方高校智库的重心,凸显地方高校智库的服务价值。
2.加强地方高校智库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高校智库。建立包括工程咨询、项目论证、技术合作、战略规划、法律事务、企业机制设计在内的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社会化地方高校智库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3.拓宽智库成果传播途径
高校智库服务企业的主旨在于其影响效力,影响效力是智库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高校智库要通过多渠道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管理难题,助推企业升级提质,树立智库品牌;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企业培训等多渠道对智库成果进行推广与传播,让企业高层了解智库的成果,并且企业管理者看到智库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切实可行的帮助,进而影响和服务企业政策的制定者。
专家简介:姜向阳(1970-- ),男,湖南湘阴人,管理学博士,湖南工商大学管理学副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绩效与薪酬管理。在《管理世界》《运筹与管理》《数理统计与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10余项。
新闻综述报道:湘江时论2019年第6期聚焦“绿色发展与智库建设”
来源:红网
作者:姜向阳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