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樱(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柳博(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农耕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朴实的家国观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近现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过程中,中华农耕文化形塑出“革命性”和“现代性”,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中华农耕文化衍生出以“爱国主义”为时代特征的家国情怀。中华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道德观念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农耕生活的繁衍生息中形成了最传统的家国观念和最朴素的家国情怀。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局,几千年农耕家园的宁静被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所打破,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危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农耕文化中以血缘和家园为纽带和基础的家国情怀迅速转化为保家卫国的精神力量,在凝聚全民族思想情感、保卫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传统农耕文化中形成的“家国观念”和“家国情怀”也在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转型中,形塑出“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中华农耕文化呈现出以“胸怀天下”为视野的格局境界。数千年农业生产实践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华儿女对“家国天下”最深沉的集体记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视野,逐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它拓展了传统农耕文化“家国同构”的话语内容,同时在与世界各国交往中,突破了传统“天下观”的局限,强调建设开放包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农耕文化锻造出以“敢于斗争”为特点的革命精神。从历史上看,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中华农耕文化里蕴含着斗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斗争精神的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最初都源于农耕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农耕文化中“不违农时”“与天奋斗”“因地制宜”“抢收抢种”等经验智慧,蕴藏着中华民族解决困难挑战的宝贵经验,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风貌和特质发挥着巨大作用。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农耕文化中的斗争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领劳苦大众武装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大农村建设力度,之后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改革开放大幕。新时代以来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擘画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中华农耕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形塑出敢于斗争的“革命性”特征。
中华农耕文化展现出以“实事求是”为本色的理论品质。中华农耕文化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涵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的人文价值。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不仅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思维优势,而且因“实事”与“实践”相通,而指明了揭示真理、实现真理和证明真理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同志在理论和实践上创造性地诠释了“实事求是”概念,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叙事方式。实事求是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内容,在于实事求是用“中华民族的形式”和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强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遵循。
(资助项目:湖南农业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课题“湖湘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通识教育研究”)
来源:红网
作者:陈樱 柳博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