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袁隆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来源:红网 作者:贾建荣 编辑:刘艳秋 2019-09-09 14:34:52
时刻新闻
—分享—

timg.jpg

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公历生日。这位至今奋战在科研一线的耄耋老人还在为自己的理想目标奋斗,90岁的袁隆平堪称青年人学习的楷模。

水稻原产于中国,远古时代,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过水稻。虽然中国最早种植水稻,但是因为经济社会以及种植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温饱问题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同样是温饱问题,如何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也就是粮食的安全问题。人民是国家之本,如何让老百姓吃饱饭是重中之重。而袁隆平院士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1942年河南大灾荒,111个县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人数达1200万人。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所以“吃饭”问题成为袁隆平院士下决心解决的问题。

袁隆平院士1953年从西南学院农学毕业,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从此开始,袁隆平院士与培育杂交水稻结下了一生之缘。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院士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人们常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就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也说明吃饭问题是最基础的需求,也是最基本的需求。袁隆平院士是“水稻之父”,他的杂交水稻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被誉为当代“神农”。袁隆平院士开展超级杂交水稻研究,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2013年,他启动了百亩示范片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水稻第四期目标攻关,计划到2029年前实现目标。同时实施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促进了科技成果的生产应用。自2007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增产、增收效应。仅湖南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作出了新的贡献。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实,对于袁隆平的贡献来讲,就是他不仅仅让中国14亿人口能吃上饱饭,而且还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袁隆平院士的努力下,短短数十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吃饭的问题,堪称奇迹。以全世界9%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实现粮丰民富,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

现在已经是耄耋老人的袁隆平依然奋斗在田间地头,“要挑战自己,能有更多的突破,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现在又在解决我们国家十几亿亩的盐碱地上种植海水稻的问题。仍旧壮心不已,奔走在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沿,为“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大梦想而拼搏奋斗。

文/贾建荣

来源:红网

作者:贾建荣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09/09/595539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