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俗文化节目《土家打打溜子》。
在今年6月8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笔者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第9期发表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文,结合本人从事十多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实践,谈谈非遗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发挥。近年来,中国非遗之花在文明交流互鉴中魅力绽放,在国际舞台上与其他非遗之花一样“百花齐放春满园”。
“中国还有大量文明成果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里,我要对教科文组织为保存和传播中华文明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教科文组织诚挚的感谢,饱含着习近平主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拳拳之心和中国文化遗产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自信、庄严承诺和主动作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遗公约》距今接近16个年头。我国在充分履行《保护非遗公约》国际义务方面,彰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率先领跑,久久为功的中国力量。
一方面,彰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袖风范。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首次提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 “两创”方针与“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并驾齐驱。“两创”方针向世界宣誓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原则,从领袖思维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路径,以领袖行动引领中国更好地履行《保护非遗公约》国际义务。“两创”方针,无论是从中国内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需要出发,还是从世界文化大不同、大环球、大视野出发,都让国际社会心悦诚服,须臾不会让每一个负责任国家、真正智慧国家的反感和排斥。“双创”方针,指引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春风化雨在中国大地播种、生根、开花、结果。
另一方面,彰显履行《保护非遗公约》的中国力量。中国对标《保护非遗公约》,重视顶层设计,以上率下撬动中华大地保护传承非遗和扩大社区的广泛认同。从首次全国非遗普查到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设立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到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一,从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到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等。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无不反映出中国铺天盖地掀起保护保存、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潮。中国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非遗保护实践的“中国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好生活,愈加成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积极因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人类的历史上正创造着一个新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基本特征和与人类生活的依附关系,必然成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历久弥坚、久经沙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基因,正因为有其优势、有其合群、有其扬正,其作为丰富人类美好生活和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因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中国有句古话:“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当前,世界并不太平,唯有好战霸道国问心而知。三国传说、孟姜女传说、刘伯温传说等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项目,告诫我们“战争非好事,损人不利己”;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折射出保卫世界和平最伟大的力量。人是有人权的人,当面对人类的尊严受到亵渎,自由和生存受到威胁,就自然会昂起头来主张,挺起胸来战斗。为此,以优秀非遗为纽带,让国与国之间在“春光和煦”之中“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优秀非遗正能量鞭策那些习惯于霸权的国家,懂得接受教训,懂得峰回路转。只有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非遗在解决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多视角、多情感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非遗的纽带作用,有时可以让个别与世落落不合的国家,所见所闻愈加丰富、对外胸襟更加宽阔,不经意可以触动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圆转自在。中国作为缔约国采取了必要措施确保中国领土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部门提出“见人见物见生活”“在保护中提高”“振兴传统手工技艺”等系列非遗保护举措,以非遗为媒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
让非遗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因子,点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之光。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显现:
从非遗交流看,我国丰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伴随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国际化交流日益扩大,其在“两创”方针指引下,完全可以以中国智慧、中国故事、中国创意、中国人才,发挥其在国际交流中的特有作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升非遗国际化程度,点亮人类命运体的文明之光。在“双创”方针激励下,如今中国的大中专院校、创意机构、创意人才尤其是广大青年对利用非遗元素创意转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干劲越来越足,中国也会让优秀非遗大胆“走出去”,让非遗交流的文明成为超越文明隔阂的“鲜活味”“催化剂”“说服佬”。
从非遗互鉴看,我国非遗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国际上大放异彩。譬如,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贝雕、黎锦、椰雕花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论坛年会平台成为国礼。习近平主席陪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参观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向普京介绍了“在石头上绣花”的影雕。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参观国家级非遗项目“猴戏”时4分钟鼓掌10次。非遗展现出的“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等等,印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能力有自信在国际舞蹈上与“西方文化”文明互鉴的自信。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遗互鉴只会加强不会削弱,非遗展示的文明互鉴没有理由不可以超越文明冲突。各国非遗项目参展,现场有声无声地展示着促进文明共存的理念,蕴含着国际友人之间的文明共存共享情怀。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也可以通过非遗来构建清新、纯洁、甘美的国际友谊,非遗甚至可以成为国与国之间“道义之交”的桥梁。
(作者杨芷清系红网《论道湖南》智库专家,湖南省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来源:红网
作者:杨芷清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