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丰富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既要聚焦现实,又要不忘历史;既要胸怀宽广、博采众长,又要坚定自信、不忘宗旨。发展和丰富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要在党领导的伟大实践基础之上,凝聚、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厚植党内政治生态土壤,把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推上新的历史台阶。发展和丰富党内政治文化,大道直行千万条,但有三个基本要求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即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持不忘本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持吸收外来,在彰显中国共产党宗旨风范中坚持面向未来。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持不忘本来。中国共产党由先进文化孕育而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内政治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浓厚的本乡本土气息。我们党坚持的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体现了坚定的信仰追求、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务实的思想作风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必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天下为公”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礼记·礼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就是要讲无私奉献精神,就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国家、民族、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服务于人民,无私奉献于社会,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爱岗敬业。
2.“见利思义”的以义制利精神。君子生财有道,取之有道。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对义与利的生活伦理本质关系的阐释,被后世奉为基本道德规范,传承至今,见利思义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有助于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公与私的关系,从而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人、堂堂正正做人。
3.“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周易·乾》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体现出一种不屈不挠、愈挫愈勇、坚不可摧的崇高品格与顽强精神。自强不息是一种奋发的精神、一种崇尚的信念、一种进取的动力、一种成功的阶梯、一种执著的追求。自强不息是在自爱、自信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不甘落后、勇于克服困难,彰显人格尊严和生命的价值。
4.“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精神。《周易》提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即革除旧弊,创立新制。革故鼎新反对拘泥于形式、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倡导改革创新,强调发展进步,鼓励改革变通,追求敢为人先的先行精神。改革创新才能破荆斩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面临新机遇、新挑战,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等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开拓,闯滩过险。
5.“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以仁为本的仁爱精神彰显儒家精神理念,儒家更是把“爱人”视作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主张博爱大众,人人平等,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关心困难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6.“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为历代思想家所提倡。《周易》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容万物,对待事物兼容并蓄,体现宽厚包容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厚德载物,有德、厚德,心胸开阔有气度,能容常人所不能容之人、之物。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求同存异、包容共济,是成事之道,是大智慧。在新时代,各级党组织要健全党内激励关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应为担当者担当,让党员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7.“克勤克俭”的勤劳简朴精神。《尚书》提出“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克勤克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克勤克俭,就是要树立勤劳简朴、艰苦朴素的精神,在生活中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禁止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
8.“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左传》提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危险发生,要时刻提高警惕,以防祸患。居安思危就是在和平年代也要防备天灾人祸、恐怖袭击、经济危机、暴力战争等,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涉及体制变革、利益调整和社会变动时,更要有忧患意识。
9.“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论语》提倡杀身成仁、《孟子》倡导舍生取义,即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这种优秀的思想道德品格自古至今激励着有志之士,为了国家、民族的事业,保持自己的人格,宁愿牺牲性命也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勇于刀刃向内,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矫正、自我净化,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永不凋谢的“井冈兰”
“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这首诗是1962年76岁高龄的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时写下的。下山时,他什么都不要,只带走了一株井冈兰。曾经统率千军万马的朱德元帅,一生写了近40首关于兰花的诗词。他为何对兰花情有独钟?因为这背后,铭刻着一段缠绵的恋情,寄托了他对革命伴侣伍若兰的无限怀念。
1928年春天,朱德在耒水河畔与“双枪女将”伍若兰共定终身,喜结良缘。朱德打趣说:“你有麻子,我有胡子,我们就马马虎虎结婚吧!”
1929年2月2日,红四军军部遭到敌人的伏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伍若兰深知红军里可以没有自己,但绝不能没有毛泽东与朱德,怀有身孕的她,自告奋勇担负起掩护撤退的重任,率一部分战士从敌人侧翼进行突击,把火力引向自己。毛泽东、朱德脱险了,伍若兰被捕了。敌人对她施尽了各种酷刑,踩杠子、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妄图得到红军大部队的去向及重要机密,但是都没有得逞。他们引诱伍若兰,只要和朱德脱离关系,就可以获得自由。伍若兰却坚定地回答:“若要我和朱德脱离关系,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
1929年2月12日,宁死不屈的伍若兰一步步走向刑场。忽然,她发现,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的兰花。她豪迈地说:“我死了,唯一的愿望就是革命早日成功,祖国的大好河山都盛开着美丽的兰花。”而后她从容而立,刽子手右手一挥,大刀寒光一闪,兰花上,溅满了殷红的鲜血。毫无人性的刽子手剖开她的腹部,把婴儿取出,剁成碎片,还将她的身子劈成四块,浇上汽油焚烧,把她的头颅挂在赣州城门示众,后又将她的头颅押送到湖南,在长沙悬挂了20天。伍若兰牺牲时年仅26岁。
如今的井冈山,兰花依旧盛开,而伍若兰,宛若一朵永不凋谢的兰花,永远绽放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充满幽香。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独立精神。《孟子》提出大丈夫的标准有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人生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改变自己的意志;在面临威武时不让自己屈服变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伟大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党员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要坚决反对人身依附关系、圈子文化、团团伙伙,要时刻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敢于担当、敢于负责。
(本文摘选自《党内政治文化怎么看怎么办》第十章)
初稿作者:赵本学,湖南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廉政建设研究基地研究员。2005年于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纪检监察实务工作,多次被评为湖南商学院先进个人。主要从事反腐倡廉研究,在《理论观察》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
来源:红网
作者:赵本学
编辑:王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