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我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其聚集产业发展、推进创新创业、改善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管理、传承红色文化、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有着一系列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2018年6月10日至15日,湖南省委党校组织第54期中青班学员到上海进行异地学习。一周时间,大家近距离、全方位感受上海,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收获良多,启发很大。第5党小组学员、省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武深树以日记随笔的形式记录下了一周时间的所学所思所见所悟,辑为《学思践悟上海行》,今天为第三篇。
2018年6月12日,星期二,晴
上午,我们乘大巴去东银企业听义乌商会会长陈萍先生的讲座。车在路上缓缓前行,人在车中欣赏都市美景。车行至虹桥路虹桥小区路段,大家突然被一公交车站的人群长队吸引住了。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幕井然有序的候车场景,我对着照片上的人群长队细细数了一下,共28人。
大巴车司机郝师傅告诉我们,这种排队候车现象在上海已是普遍现象,所有候车乘客排成几十米的长队,也能安静等待公交车到来。不论是外地游客还是上海市民,只要进入车站候车,就像自发形成了一种默契,被一种文明的候车氛围所感染,自发地加入其中。
在上海的街头,我发现公交车站十分简陋,有的是候车亭、有的连候车亭都没有,只有一块候车牌,但是乘客都能依次排队、先下后上,井然有序。一个公交车站就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窗口”,不管硬件如何,都要守住文明底线。我与郝师傅攀谈起来,“如果外来游客不知排队规格,不排队怎么办?”郝师傅说:“文明具有传染性,先来的排了队,后来者自然会排队;上海市民排了队,外来游客自然会排队。”郝师傅寥寥数语,道出了文明真谛:文明就在身边、文明就在自我;文明不是去要求人,而是用自己的言行感染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了,高尚的文明情操也就养成了。
今天上午的学习内容是,听取中国义乌世界义商总会会长、上海义乌商会会长、上海东银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萍先生的专题报告《筚路蓝缕,曙光在前》。陈萍先生以其一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坎坷经历,讲述其成功的艰辛、成功的体会、成功的秘诀。
陈萍先生一生坎坷。未出生时,父亲已战死沙场,母亲无力抚育,将其送养他人。养母21岁,丈夫病逝,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少年陈萍,勤奋苦读,考上大学,可国遇天灾,大学停办,遣散回乡。20岁时,陈萍成家,新婚不久,家遭不测,火毁祖宅。苦难岁月,陈萍自强,挑黄沙、养蜜蜂、种木耳、贩豆皮、批鸡毛、卖纽扣,敢碰高压线,敢冒市场险,什么赚钱干什么。1977年,陈萍领办村级企业,80元起家,3年成大业,连续十三载,企业出口创汇占义乌一半以上。1989年,陈萍在深圳创办服装公司,当年创汇几千万美元,是创汇大户。可好景不长,丝绸行业衰退,陈萍陷入困境,债台高筑。2000年,陈萍只身来到上海,再次白手起家,业务范围逐步由房地产开发扩展到物业管理、金融投资、创新能源和教育网络公共平台等,一举成为上海知名民营企业家。面对今天的成功,陈萍先生十分淡定,他说:“只要谦虚笃行,该有的一切都会有。”
陈萍先生三次白手起家,三次传奇经历,三次巨大成功,落落起起,几度轮回。已是74岁高龄的陈萍先生,连续三个小时侃侃而谈,既是分享成功经验,更是勉励年轻一代。听着陈萍先生讲课,我们如痴如醉,感受着他的博大胸怀,感受着他的超群智慧。他的成功经历和个人特质,让我感受到,成功靠的是诚信、勤奋和智慧,靠的是顺境泰然、逆境坦然、闲境悠然。商界如此,政道亦然。
人生坎坷,难以预料。陈萍先生的讲课,让我领悟到,人生的顺境、逆境、闲境不可回避,遇此“三境”应以“三要三不要”理性看待、正确把握、积极作为。对顺境,要学会收敛、学会克制,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清醒,把位置摆低点,把眼界放宽点,让前方更加阳光,前路更加宽阔,而不要在鲜花中迷失方向、在掌声中得意膨胀。对逆境,要多一分坚持,多一分锐气,以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而不要消极逃避,自怨自艾,一蹶不振。对闲境,要守住清闲,耐住寂寞,以养精蓄锐、积蓄内功的定力,等待时机,功成致远,而不要心浮气燥、按捺不住、无事生非。
文/武深树
来源:红网
作者:武深树
编辑:邬庆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