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工作,不但关系到农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美满生活,还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平衡发展,关系到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从上到下才如此重视,千方百计想把精准扶贫工作往纵深推进。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产业扶贫是湖南精准扶贫的金字招牌,而发展产业需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如果这个地方没有把产业搞起来,农民的脱贫是一时的,可能今年脱贫了,明年、后年又戴上贫困的帽子了。
这也就是说,要想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要解决农民眼前的贫困问题,还要立足长远,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精准扶贫道路。因此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既要立足“精准”,同时还得着眼“长效”,而不是今天扶贫干部走了,精准扶贫工作也告一段落了,但是明天被扶贫的村民又重新返贫。
其实这也说明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到现阶段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正如杜家毫所言,产业扶贫是最难的,但是产业扶贫也是长效扶贫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我们的一点是,不管是产业扶贫,还是精准扶贫,我们都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可以节省我们探索的时间和过程,保证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少走弯路,实现精准扶贫的效率,但问题在于,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都不尽相同,不管是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甚至是地方风俗等等,都会对现有的经验和模式带来冲击,所以我们即便要借鉴,也不能全套照搬,而只能对其他地方的经验和模式进行改造,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最终探索摸索出一条最适合当地的扶贫和改革模式来。
实际上,对精准扶贫格外重视的杜家毫,也在不同时期的讲话中点出了精准扶贫的方向和道路。他曾经说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到市场需要的农产品,也包括其他产品的开发上。让农民既有土地的收入,又有劳动的收入,加入合作社以后又有新进的收入,这样农民的脱贫才能持久。这其中就谈到一个很重要的扶贫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社式的扶贫。
具体说来,就是让贫困户以土地、帮扶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这样一来,就能够充分发挥土地、资金的集聚效应,既壮大了扶贫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实力,同时又可以帮助分散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这种模式之所以值得探索,在于很多农村贫困户,除了土地、帮扶资金等,基本上没有什么资源可以依赖,但是对于单个的农民家庭,土地有限,资金也有限,很难利用这点资源真正实现脱贫,而把土地和资金以股份的形式入股专业合作社,却等于是集中了更多的土地和资金,进而不管是在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是特种养殖上面,都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追求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这些以土地和资金入股扶贫专业合作社的贫困户,还可以去这些合作社帮忙、打工,就可以在股份分红之外赚取额外的一笔收入。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也是发展农业经济的根本,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掘土地的最大价值,同时又不会对农民自身的利益带来伤害,毕竟合作社赚钱多少,是否成功,土地仍旧属于农民自己。
这当然也就对扶贫专业合作者在项目的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其肩负着众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以我们希望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管理者,能够摸清市场规律,结合本地实际,预防市场风险,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来。
文/苑广阔
来源:红网
作者:苑广阔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