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向世界丛书:在传承与改革中实现团圆

来源:红网 作者:陆仁忠 编辑:夏熊飞 2017-03-31 16:23:43
时刻新闻
—分享—

  3月份,“团圆”后的“走向世界丛书”100种在长沙麓之风书店正式上架。37年,1700多万字,100种图书,几代编辑参与,这场图书出版的“马拉松”“接力跑”顺利完成。

  历经37年的艰辛,“走向世界丛书”100种终于完全出版,诸多国学名流和出版大家终于得以告慰,诸多喜爱它的读者终于可以一览全貌,这是文化之大幸,也是生长在这个时代的所有爱书之人的幸运。

  在上世纪80年代,如果说要评选最有影响力的湘版书,那一定非“走向世界丛书”莫属,尽管当时它并不完整,只完成了35种,但钱钟书、李一氓、萧乾等专家学者均对它赞誉有加,并且它是钱钟书先生生平唯一主动要求为之作序的一套书,影响力可见一斑。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套书记录了1840年到1911年之间到访国外的中国人所撰写的见闻、游记、日记、报告文学,这些记录构成了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

  在上世纪80年代,虽然并没有完全出版,但它为当时刚刚打开国门、实施改革开放的中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历史的借鉴。今天,它能够得以“团圆”,更证明了这套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这套书记录了当时历史社会的进程,是当时国人眼中世界的一个缩影,更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种途径,透过这些一手文献,更有利于我们去探知当时社会状态下人们的所思所想,在细节上还原历史的思考和选择。我们回顾这些历史,就是要用探究的视角来挖掘我们以往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从而为当代社会的进步把脉,以史为鉴,以免错误再现,进一步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从社会意义看,这套书的“团圆”,更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在当今社会,受到欧美、日韩等地区的文化侵蚀,我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恋”上“西方”文化,开口“欧巴”,闭口“买噶”大有人在,甚至很多国人讲话还“中西结合”,更是让人感到无语。我们并不反对大家接触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的根不能丢、我们的本不能忘,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文化底蕴都开始淡薄,那才是真正的危险。可以看到,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国学的传承教育,中央领导干部带头学国学,地方也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向国学致敬的各种活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见字如面》的大火,更是证明了国学的传承不灭,中国文化的不朽。

  此外,这套丛书的“团圆”更体现了改革精神的延续。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界焕发新生、地方出版社纷纷走向全国,在改革的大势下,这套书的“初编”经历了诸多的“一波三折”,能够顺利出版,本身就是改革的胜利。历经37年的风雨之后,它能最终“圆满”,也正是这种改革精神的延续。这背后,是湖湘学者心忧天下的执着与探索,也是一代代出版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真实写照。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坚定信心和坚强毅力,是我们探索改革之路也应该具备的品质。

  文/陆仁忠

来源:红网

作者:陆仁忠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3/31/425345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