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如何才能做到不留死角、扶到根上?12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的《背靠“大树”咋脱贫——来自湖南省长沙市精准扶贫的调研》报道给出了答案。“显微镜”下识贫、啃掉“硬骨头”,督察暗访防返贫……长沙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称得上精准扶贫的“长沙经验”。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这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昭通考察时对精准扶贫内涵的深化表达。精准扶贫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头连着党和国家的民生里子,只有让扶贫的标准、举措,防返贫的具体政策,以及与扶贫大政方针相违的“雁过拔毛”现象都暴露在“显微镜”下,扶贫才真正称得上有针对性,也才能找到通过扶贫普惠民生的“最大公约数”。
“显微镜”下的扶贫才不离初衷。扶贫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早日步入小康生活,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然而政策制定的初衷虽好,但在层层落实过程中上演“变形记”的情况也并不鲜见,政策打了折扣不说,精准扶贫也可能成为“自弹自唱”的“独角戏”。只有让扶贫的过程更透明,让扶贫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显微镜”之下,扶贫的民生作用定能更加凸显。
“显微镜”下的扶贫更精准高效。扶贫不能搞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一套,更不能搞拆东墙补西墙搞“盆景”工程,而是要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精准度。长沙在城市扶贫过程中,坚持整村推进不乱搞亮点,坚持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人口扶贫“两手抓、两不误”,把识贫放到“显微镜”下,做到了不落下一个贫困村,不让任何一个贫困户掉队。城市扶贫的“长沙经验”,用识贫的精准度保障了扶贫的高效性,这样的扶贫才能扶到了点上、根上。
“显微镜”下扶贫倒逼担当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复杂工程,没有担当的精神,没有务实的作风,没有为百姓美好生活而甘心付出的情怀不行。扶贫中将干部的业绩、作风曝光在“显微镜”下,主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干事创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是扶贫大业所需,也是服务群众职责所在。只有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将扶贫事业时刻放在心头、举过头顶,早日脱贫、全面小康才能从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扶贫攻坚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打赢脱贫这场攻坚战需要我们用“显微镜”的思维和方法精准识贫,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这是扶贫取得实效,保障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所在。
文/高山
来源:红网
作者:高山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