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曾洁玲: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禁止网络语言垃圾

来源:红网 作者:曾洁玲 编辑:许敏 2016-10-11 11:57:08
时刻新闻
—分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便捷许多,但由此也带来了不少的网络垃圾。

  一是部分网络语言含义不明,对正常交流造成影响。有些言词可能在网络达人中比较流行,如狗带、CP等,可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按照字面或字母的意思去理解,还真是让人一头雾水,难以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在现实交流中,普通人若要理解这些网络流行语,则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解释或翻译才能明白其真正表达的含义,这就加大了人群之间交流的障碍。曾有媒体专门报道过,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使用网络流行语,结果老师和家长都不明其意。

  二是部分网络语言歪曲文字正常含义,不利于正常生活和学习。目前有一种不好的趋势,许多文字在一些网络语言中被歪曲,其文字与词语的本意在网络语言中消失殆尽,并在用法上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拆字现象多,如广泛流行起来,与规范文字有冲突,这些都对汉语正常的阅读、交流、表达、书写等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部分网络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用不规范。一些新造出的网络语言,赋予的含义也是全新,在构词造句中有很大的随意性,五花八门、变化莫测,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或不解。如:用数字“7456”指代汉语的“气死我了”等,这些都不利于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违背传承了几千年的汉语言文字发展规律。

  四是部分网络语言内容过于低俗,不利于社会道德建设。一些网络语言跟人体器官、排泄物等相关,含义十分低俗,有些富有攻击性的网络语言,尖酸刻薄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而这些都是部分网民为了标新立异、博取眼球,刻意造出的不文明、不道德,甚至是谩骂、嘲讽的网络言语。

  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上网时间多,长期接触这些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就会形成惯性,动不动也来几句粗俗的网语,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和青少年成长进步。

  五是部分网络语言破坏了中国汉字语言的美感和纯洁。中国汉字有5000多年的历史,它们是经过历史筛选而留下的精华,庄重而威严,每个汉字都经得住千锤百炼。

  网络语言是网民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追求简洁、新奇和独特造出的“词”,这些所谓的词语往往都颠覆了传统的语法和语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背道而驰的。许多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的“垃圾快餐”,经常是用符号、数字、字母替代汉字,滥用错别字、将汉字随意结合,缺乏文化的沉淀与实践的锤炼。一些网络语言往往经不起推敲,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不仅阻碍人们的正常交流,也严重影响汉字的严谨和规范,不利于汉字的发展。

  六是建议加强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对于网络语言的流行,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要正视其出现的必然性,一些好的网络语言,如“给力”“点赞”等,已经从网络走向我们的生活,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必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网络文明用语的重要性,如果网络用语大量使用错字、别字以及低俗、无聊的词语,势必将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和国民素质,影响人们正常的、健康的交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在汉语的日常使用中,大家必须对网络语言垃圾加以规范和屏蔽, 禁止语言垃圾。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专门的规定,维护网络语言的健康、文明,提高网络传播质量和效果。

  (作者系湖南机场集团工会主席)

来源:红网

作者:曾洁玲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10/11/410395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