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至2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新闻媒体连续报道《治国理政新实践·“十八洞”扶贫故事》。作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扶贫村,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扶贫故事温暖、振奋、激荡人心。
地处偏僻落后的十八洞村,在众人瞩目中,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以及全村百姓的共同努力中,调动内在动力,提升精气神,选准产业,拔掉穷根;既扶贫又“脱单”,既让村民们腰包鼓,又让村民心里乐。这场乡村扶贫攻坚战,打得既成功又漂亮,让习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的“精准扶贫”这一金种子落地生根开花。
扶贫先扶志。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中提出:“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扶贫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扶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扶贫。输血式的扶贫注定不能带来长久的致富,治标不治本,关键是发挥广大贫困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观念,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变精神面貌,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扶贫要扶根。扶贫不是简单地靠上级投入,也不好高骛远,而是瞄准市场找商机,靠山吃山,从源头上找方法,扩思路,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寻找金饭碗。十八洞的扶贫故事中,既有结合十八溶洞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长久旅游规划致富产业,也有千亩猕猴桃等中期种植致富产业,又有苗绣、养鸭等短期致富产业,寻找并建立经济致富源,这些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扶贫要扶心。扶贫要尊重村民意愿,要让村民心里乐。十八洞扶贫故事中,扶贫工作队帮助牵线,让光棍村民脱贫又“脱单”,这一做法引来无数网友点赞,不仅精准帮助寻找致富项目,还精准相亲,到户到人,帮助村民成家立业,成家乐业,将心扎根村寨,建设村寨。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村民们为了美好生活,回归家园,安心扎寨,重见乡愁,村寨既有青山绿水,又有牛羊成群,牧歌短笛,唱响生态绿色富民歌。
全民精准扶贫进程中,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不栽“盆景”,不做表面文章,克服“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复制推广十八洞的扶贫经验,真扶贫,扶真贫,坚定信心,科学、合理、系统判断现状,规划未来,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做好“人”和“钱”的工作,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共同塑造美好乡村生活。
文/易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易果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