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烤烟是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
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烤烟具有生产周期短、市场零风险、农民受益快、地方税收高的特点。烤烟的大田生长期从3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仅110多天时间,烟叶采摘后可接着插晚稻。正常年景下,每亩烟叶产量在300斤以上,按去年永州烟叶的收购均价,加上烟草公司的生产投入补贴,烤烟亩平产值3300元,扣除烟用肥料、烤烟用煤、用电等生产成本,农民种烟每亩纯收入2000元左右。可见,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烤烟的比较效益十分明显。永州南边的宁远、新田、江华等六县是烤烟主产区,八十年代农民靠种烟脱贫,九十年代靠种烟盖新房,进入新世纪靠种烟达小康,这是真实的写照。从地方税收增长来看,烤烟生产的贡献也很突出。自2005年起,国家实行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唯独保留了烟叶税,交售环节由烟草公司缴纳。据测算,去年我市每担烤烟的烟叶税为240元,加上流通环节的增殖税和所得税,每担烤烟产生的税收近400元。宁远县去年收购烟叶18.1万担,烤烟产业所提供的税收,占到全县财政总收入的1/4。特别是烤烟严格按国家计划组织生产、收购,农民按合同种植,所产烟叶全部由烟草公司统一收购,现金支付,不存在“卖难”的问题。这是其他任何农产品所不可比拟的。事实表明,发展烤烟产业可以稳定实现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长的目标。
二、永州发展烤烟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永州种烟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中叶,其时民间广种晒烟。烤烟生产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高年份的1992年,全地区生产烟叶120万担,占到全省总产量的40%,此后因诸多因素导致生产滑坡,近几年恢复到60万担左右的规模。永州烤烟种植主要集中在南边6个县,6县均为国家主产县。这里地势平坦开阔,阡陌相连,土壤肥沃,素有“南洞庭”之称,且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温、光、水、气条件适宜,是全国八大烤烟生产优势区之一。我市所产浓香型烟叶,品质好、香气足、配伍性强,被冠以“九嶷金叶”品牌,是生产高档香烟必备的原料。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烟草局“卷烟上水平”方略的实施,永州烟叶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每年全国各大卷烟生产企业在永州的提拨计划都在100万担以上,可说是供不应求。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决定原料生产。伴随全国烤烟生产布局的新一轮调整,永州作为全国最适宜种植烤烟的地区之一,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三、做大做强永州烤烟产业应突出抓大抓优
永州市委市政府在总结过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早已明确了“十二五”期内烤烟生产种植30万亩、收购烟叶80-100万担的目标,并确立了“上规模、提质量、强产业、促增收”的工作思路。这一发展思路,完全符合永州实际,得到省烟草行业的认可。
笔者认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顺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趋势,突出“抓大抓优”,坚持以种植规模和烟叶质量取胜。突出“抓大”,就是着力抓烤烟大县、大镇和种烟大户的培育。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是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过去那种星星点点布局、千家万户种烟的传统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大生产的要求。省烟草局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发展20个产量过15万担的烤烟主产县,全省烟叶总产要突破400万担。据此,未来几年我市必须创新工作抓手,通过在政策上倾斜,在力量上加强,在服务上优化,在全市培育4个15万担以上的烤烟大县,培育一批产量3-5万担的烤烟大乡、大镇,确保永州作为烤烟大市在全省的排位不后移。为达此目标,就要放手发展种烟20-50亩的大户,经过几年努力,培养一大批精于此道的种植大户,借以壮大烤烟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突出“抓优”,就是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大力开发市场走俏的浓香型特色烟叶,进一步提升“九嶷金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做到良种良法。K326品种在产量、上等烟叶比例和烤后外观质量上优势明显,力求全市K326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到40%以上;二是以基地单元为载体,围绕卷烟品牌发展,建设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三是进一步优化结构,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使烟农自觉把不适用的低次烟叶处理在生产环节,为卷烟企业提供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烟叶原料。
为有效推进“抓大抓优”,必须进一步夯实基础工作。要积极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以此为依托,为烟农提供从育苗到烟叶烘烤等各个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减轻烟农劳动强度,实现“减工降本”;要继续抓好“烟水烟路”项目建设,建成6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烟田,进一步改善烟农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立足于抗灾夺丰收,探索完善烤烟生产风险保障机制,对种植烤烟因灾受损的农户予以适当的补助,保护其生产积极性。通过这些措施,促进全市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永州市烤烟办副主任杨平安执笔,湖南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超指导)
来源:红网
作者:杨平安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