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马骏:解读《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现实意义

来源:红网 作者:马骏 编辑:程赛 2015-11-21 17:36:16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马骏

湖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马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方案》的出台顺应了当前国家发展的形势与要求,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案》的出台是国家谋划“十三五”、适应新常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直面并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一块短板。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央适时出台《方案》,将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从而充分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有效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充分释放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红利的必然选择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推进四化同步的关键时期。中央多次提出要充分释放城镇化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红利,相对于城镇,农村同样也是今后国家发展重要的回旋余地和红利所在。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最高效的方法和途径。农业现代化不仅是推动中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将大幅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有效改善农村落后面貌、有力促进农民富裕增收,形成城镇和农村双红利释放、双引擎驱动的互动、互利的良好格局。
  
  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能动流动是推进城乡共享发展的关键所在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基本状态导致各种资源和要素不能自由、双向、能动流动,致使城市与农村的“马太效应”不断强化,以至于出现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笑话。《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探索和建立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就是顺应并体现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理念。加快促进包括人、土地、财产、资源、资金、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要素流动,提升流动的能动性,保障流动的自由性,将有效对接城市与农村的利益诉求,平衡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功能配置,让愿意往城里去和到想下来的各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推进城乡双向共享发展。
  
  强化农村地域优势、培育特色产业体系是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拥有独特的景观风貌和文化传承,有着与城市截然不同的资源和优势,这是一笔待开发的巨大宝藏。保留农村传统的文化特色、维护农村自然的生态环境、培育农村特色的产业体系是满足城乡差异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通过发展特色县域、镇域、乡村经济,形成“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保护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发展,强化农村发展的造血机能,既可以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又能有效保护农村的特色风貌,保留“乡愁、乡味”,有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高度重视和培育职业农民队伍是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坚实基础
  
  农业是国际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是拥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职业农民作为后盾,因此应将培育职业农民放在确保耕地红线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量。国家应该努力创造培育职业农民的条件和环境,加紧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梦想的职业农民,为其扫除发展事业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使成为职业农民变成一种追求和理想,成为增收致富和得到社会认可的光荣职业。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确保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是实现城乡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过去撒胡椒面式的粗放式扶贫方式,使扶贫真正达到精准效果,实现真扶贫、扶真贫。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应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只有实施精准扶贫,才能确保贫困人口如期并稳定脱贫,是实现城乡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改革农村管理模式、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是维护农村改革成果的根本保障
  
  中央一直十分重视农村改革工作,但是光靠好的政策还不够,政策要执行、要落实,改革要到位、要持续。相比农村,城市管理工作和水平相对较高、体制机制也更加规范完善,农村政策的宣传、农民素质的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都须有高效的管理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农村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且分散、人口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相当之大。新的历史时期下,农村社会治理、政策管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围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大力提高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农民自身管理水平,以高效管理实现改革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文章来源湖南智库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马骏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11/21/384568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