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成为市场配置资源要素时所青睐的重点领域,农业和农村发展容易被有意或无意忽视。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特制定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这深刻认识到新阶段只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才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并重新审视现代农业对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作用。
农业发展失衡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上世纪中后期,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优先发展工业战略,很大程度促使了工业化前期的高速增长,但这种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却忽视了农业技术创新,导致农业停滞不前,农业滞后造成工业化的不可持续和国民经济失衡,这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源。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的资源和要素会持续向工业部门和城市地区流动和集聚,随着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和人口红利消失,如果未能适时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对传统要素的替代,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扭转农业与非农业、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重新构筑国民经济新基础以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则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0世纪80年代末,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从一度快速增长的“拉美奇迹”时代陷入经济负增长的“拉美陷阱”而不能自拔。而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东亚国家却能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东亚奇迹”。这一段发展的历史表明,拉美国家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基于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缺失是从“拉美奇迹”沦落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12个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重大转机。但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随时可能成为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隐忧。例如,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业与非农业、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还在强化;农业发展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和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双重压力;农地流转过和规模经营过程中的非农化、非粮化和非效率化日益突出,以及“有资本下乡,没能力种田”的现象开始显现;农业的资源硬约束、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等。
现代农业对国民经济均衡发展的基础作用不可替代
中国是一个正在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是同一过程。笔者用1992-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验证了农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及基于技术进步的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基于此揭示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其一,技术进步是全面提高二元经济中农业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农业部门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将为导致一系列的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引起的经济关系不均衡将导致结构转变和制度变革。二元经济中,土地、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基于市场机制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自由流动,以追求高的边际报酬,将导致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更加稀缺且供给缺乏弹性。只有农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才能解决农业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缺乏弹性的问题。农业生产率提高是因为在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素禀赋条件下农业诱致性技术进步所致,工业化的阶段性成果有利于降低农业技术进步及制度变迁的成本,使得农业技术进步、推广,以及转化成为农业生产力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根据笔者的研究,在二元经济均衡条件下,农业技术与农业投资有机结合是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农业农业技术进步每提高1%,该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38%,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发展主要来自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其二,现代农业发展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的前提基础。二元经济中以技术进步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现代产业部门有效流动以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估计结果显示,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投资和政府对农业补贴等促进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与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之间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这表明现代农业发展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持续流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和加大农业投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才能释放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为非农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供给。研究表明,一个地区人均农业机械动力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促进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增加6.5%,说明劳动节约型技术推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流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的重要因素。
其三,国民经济均衡增长取决于农业发展、现代产业持续增长及其结构转化。农业发展得益于农业技术进步和现代产业“反哺”资本投入的交互作用,现代产业的增长由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有效流动及人力优化配置共同决定,满足现代产业持续增长的资本条件是农业部劳动力向现代产业有效流入和现代产业部门技术进步。以劳动力流动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转变构成二元经济均衡增长的基本动力,同时农业发展本身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这是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体现。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条件下,一个地区现代产业部门劳动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人均GDP将提高1.12%,表明中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力流动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国民经济均衡发展。估计结果进一步揭示,农业发展基础上的劳动力有效流动、投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和前期的研发投入是决定二元经济均衡增长的主要因素。
同时,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转型阶段,尽管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逐渐减少,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重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产品原材料、劳动要素、出口外汇等传统贡献,现代农业正拓展出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新功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中夯实现代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一,从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的高度认识基于科技进步的农业发展。随着工业化步入一定阶段,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以促进农业发展成为可能。因此,要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驱动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夯实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国民经济均衡增长。
第二,促进劳动力基于市场机制在农业和现代产业之间、城乡之间流动,以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劳动力有效流动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来缩小产业之间劳动报酬差异,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基础。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规模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村现代服务业,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业。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依托城乡市场创新农业共营模式和新型业态。
第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优化政府农业支持政策。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提财政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探索精准农业补贴模式和机制,确保农业补贴真正惠及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国家支农政策,重点向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倾斜,推动农业支持方向由生产领域向生产和生态领域并重。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文章来源湖南智库网。)
来源:红网
作者:肖卫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