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为“还绿于民”,共享公共资源,响应长沙市要求,长沙县主动拆除了“县治大院”围墙和大门,使原来的机关大院成为县城面积最大的市民休闲文化广场的一部分,并且开放机关单位无线网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相关便民配套设施。(9月23日 新华网)
见此消息,不禁为长沙县的勇气和民本情怀叫好。众所周知,长沙县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潇湘第一县”和“中西部第一县”。在“率先奔小康”,县域经济发展领跑中西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标杆的同时,长沙县历来关心民生,尊重民意,爱民为民,注重政民良性互动,并提出“发展成果共享、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机遇共享”的“三个共享”理念。此番拆除县治大院围墙和大门的行动,正是长沙县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民本情怀”的真切而具体的体现。
摈弃旧时观念是拆墙拆门行动的前提。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从古时伊始,县治就是“县衙”、“衙门”,有“衙”则有“墙”有“门”,高耸的围墙和庄严的大门便是标准的配置。长沙县的县治大院,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拓建县城开始投入使用,封闭的围墙、威严的大门以及门前的石狮子便是机关大院的象征。长期以来,高高的围墙围住院内的“风景”,“有形”的围墙和大门,发挥它的保卫作用,维护县治机关大院的严肃和权威,同时,也容易导致在政府和民众之间形成一堵“心墙”。而今,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摒弃过往的传统旧观念,主动而且彻底的拆墙拆门,不由得让人倍加敬佩这样的胸怀和气魄。拆除围墙和大门,县治大院在人们眼中的神秘色彩从此褪去,机关大院的“后花园”被大众所共享,人们自由进出,院内原有的湖面、花草、树林、绿化等对全体民众开放,由机关单位所享有的资源真正转变成了民众所共享的社会资源,为民的口号落实到便民的行动上,这样的为民举措值得点赞和称道。
拆墙拆门行动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这并非形式,推倒的不仅仅是有形的森严“围墙”和“大门”,而且逐渐推倒了横亘在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心墙”,拉近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政民之间更亲近,从而树立亲民形象,赢得民心,架起“连心桥”,促使各机关单位直面责任,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机关作风,同时,也有利于城市整体绿化、交通和景观效果。有序的机关管理,远比高墙和大门,对于机关的运转保障来得有效。如果说,拆墙拆门之前尚有对于机关工作秩序维护的顾虑,那么,事实证明,拆墙拆门行动受到群众支持和欢迎,在拆墙拆门之后的数月以来,机关的工作秩序井然,工作正常运转开展,而原机关大院周边的环境和治安良好,这都说明了信任的建立、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市民良好的整体文明素质。
从主动拆墙拆门,到取消密码,开放机关单位的无线网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及抓紧为变身成公共“广场”的原县治机关大院完善坐凳、廊架、饮水等配套设施,均处处体现出政府为民着想、考虑周全、细致入微的民本情怀,更加彰显着诚恳接受民众监督,建设服务型机关,打造阳光透明政府的决心。
围墙已拆,大门已除,感念深厚民本情怀的同时,也盼望在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引下,服务型政府和机关为人民群众办的实事更多更实。
文/唐逸琪
来源:红网
作者:唐逸琪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