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抛弃不合时宜的“粗放”旧扶贫模式

来源:红网 作者:严晶晶 编辑:刘艳秋 2015-07-21 19:21:05
时刻新闻
—分享—

  今日,湖南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草案)》,全面部署和推动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7月20日红网)
  
  湖南省委部署新一轮扶贫工作,落实中央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要求,欲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攻坚扶贫开发。对于目前还有2个片区、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8000个贫困村、596万贫困人口的湖南省来说,实施“精准扶贫”,是对中央部署任务的承接,也是基于省情、基于扶贫经验教训的探索新尝试。
  
  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数大,且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贫困人口大量集中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西部山区。国务院扶贫办网站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各级政府将扶贫的重点放在了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任务上。
  
  然而,实践也证明了,效率低下的“国贫县”扶贫模式成效并不理想,甚至衍生出基层腐败滋生、高调贫困、争跑“贫困帽”等形形色色的新问题。诸如“被扶贫”若干年却依旧“贫穷与奢华双双达到极致”的中国式“贫困县”绝不在少数。
  
  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三大推进因素。2014年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时,在李克强总理提出的8个“新词”当中,“精准扶贫”一词首次出现。与粗放扶贫相对,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500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试验,为中国的扶贫战役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提供了反思的深刻案例。从中央到地方,此番“精准扶贫”的全新战略制定,无疑是对以往浅耕粗作模式的反省与颠覆。多年来“粗放扶贫”高成本、低效率,效益不容乐观;在脱贫与返贫间反复而未能致富,倒陷入“年年有贫年年扶”的非良性循环。
  
  在这个早已超越自给自足阶段、而讲求发展的新型经济社会,粗放农业、粗放型经济、乃至粗放扶贫,其高耗能、低产出的浅耕粗作之弊端日益放大。不够科学的、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不能兼容现实的,我们终究是要弃之而去另辟蹊径的。转变发展方式,不仅在经济生产上,还要融入行政管理之中。
  
  随着我国贫困率的下降,剩余的贫困人口更为分散,扶贫措施更难以到达。故,转“漫灌”为“滴灌”,精准化、动态化的“造血”扶贫,方乃行之有效的“可持续”扶贫与致富之路。
  
  与此同时,建档立卡以精准定位,因户施策以针对性扶助,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地“授之以鱼”并逐步“授之以渔”。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激励与约束并行,规范化准入与退出。精准扶贫别于以往扶贫的重大改变,正是体现在这些更加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内容上。
  
  毕竟,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扶贫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将扶贫这趟必须“持续”的征途“可持续化”,抛弃不合时宜的“粗放”旧模式之后,还需在流动的现实实践中不断完善、革新“精准”之策。
  
  文/严晶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严晶晶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7/21/374409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