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能丢、不可俗的传统习俗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程赛 2015-06-19 00:01:41
时刻新闻
—分享—

  戴香袋、挂艾草、涂雄黄、吃粽子、赛龙舟......伴随着这些独特文化符号的出现,端午节就到了!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传统深邃厚重。特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内涵,比如在端午节里,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体现了对国家的“忠”;鼓励人们端午假期回家看望亲人,包含了浓浓的“孝”。这些约定俗成的民间规律,是一块历史瑰宝、一股力量源泉,通过代代相传,年年相庆,产生了一定的生产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民族和谐团结、家庭其乐融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节日文化和传统习俗,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是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至亲至善、光辉灿烂的民俗文化。这一切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挑战,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很多年轻人过起了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十分红火,很有市场。一个国家或民族,当“洋节”盛行、土节“遇冷”了,不少人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缺乏了解、不感兴趣,而是盲目地“崇洋媚外”时,这是十分危险的,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反思。
  
  另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现象是,一些传统风俗变得越来越低俗了。近日,文化部通报的两起农村“脱衣舞”案件震惊了无数国民。原本应是严肃而悲痛的葬礼,竟然在不少农村地区变成了色情表演场合。据网友反映,时下很多村民花费半生积蓄、甚至举债为老人办葬礼居然是源于当地的“风俗”。其实,以“风俗”为由而滋长的不良文化又岂止“脱衣舞”呢?谈婚论嫁时令人瞠目结舌的高额陪嫁,只因炫耀家庭富有的底气;闹新房时让新婚夫妻当众表演情色动作,美其名曰喜庆热闹;逢年过节为了“礼尚往来”,公款相互吃请、下级给上级送钱送物,等等。所以传统习俗具有两重性,是新与旧、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相对立的结合体。我们必须进行认真辨析,区分出精华和糟粕,好的要传承、发扬光大,“俗”的就该摒弃、置之不理。
  
  收拾世道人心,提振社会风气,刻不容缓、非常迫切。在良风美俗的塑造上,各级官员因其握有公权力和影响力,理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传统习俗不能丢、不可俗,每逢佳节倍思亲、要廉洁。党员干部在春节、五一、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期间,既要传承发扬节日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也要紧扣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踏着不变的节奏主动正风反腐。要时刻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把正风肃纪、反腐倡廉的有效措施、方式方法固化下来,融入到党的建设经常性工作之中去,始终做守纪律、讲规矩、正风气、树形象的表率。
  
  文/吴展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6/19/371411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