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社招:推动“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建设

来源:红网 作者:陈社招 编辑:程赛 2015-06-02 14:12:00
时刻新闻
—分享—
  “湘粤古道”,南起广东省韶关乐昌市坪石镇水牛湾,北至湖南省郴州市区裕后街,由秦始皇远征南越的15万大军踩踏成型,汉光武帝年间修建而成,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岭南一带直至广东沿海的交通要道。在湖南现存古驿道中,“湘粤古道”年代最早、保存较完整,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湘粤古道”,建设“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符合国家扶贫开发战略、文化遗产保护战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三大战略的目标要求,符合沿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需求。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湘粤古道”文化走廊建设纳入省“十三五”规划,并联合广东省委、省政府共同争取将“湘粤古道”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建设“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的意义重大
  
  “湘粤古道”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古代南下广东,或由广东北上,必经“湘粤古道”。“湘粤古道”自然成了沟通中原与广东沿海的南北经济主动脉,是兴盛两千年不衰的商道、驿道、兵道。沿线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自然生态独特,丹霞文明悠久,文化形态多样,文化资源富集,是粤北和湘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符号。它与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等其他文化线路遗产一样,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信息,可以成为深入剖析中国南方经济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研究载体。
  
  沿线大量文化遗产亟需抢救性保护。郴州市政协在近年来的调研中发现,沿线大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乡村空心化,出现大量的被遗弃、被损毁现象,甚至出现建设性破坏。如宜章黄沙堡古城堡群,是国内罕见的文化遗产,因研究和保护不够,遭受到严重损毁。
  
  建设“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有助于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湘粤古道”处于连片山区,跨湘粤两省,是少数民族聚集、贫困人口分布广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的任务艰巨。通过“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文化基础设施,有助于提供一种促进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项目抓手。同时,“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能够将沿线分散的文化资源通过线路遗产这一主题进行串联,促进古道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形成统一的文化品牌、文化符号,推动沿线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建设“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切实可行
  
  建设“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有良好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湘粤古道”沿线聚集了大量国家和省、市重点保护文物,沿线的古石板路、古城堡、古镇、古村、古市集、古码头、古商铺、古亭、古牌坊等均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旅游价值。千百年来周敦颐、韩愈、米芾、苏轼、岳飞、李自成等先人们留下的大量文化遗迹和口口相传的诗词歌赋,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独具地域特色的临武傩戏、嘉禾伴嫁歌、宜章夜故事、大布江拼布绣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湘粤古道”还留下了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陈毅和湘南起义部队的足迹。
  
  建设“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有一定的前期基础。建设“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已成为沿线各地政府的迫切愿望,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湖南省委、省政府与广东省委、省政府已于2014年9月10日就推进两省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融合发展和促进郴州、韶关两市园区合作等事项达成了合作协议,建设“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必将成为两省、两市深度合作的重要抓手。
  
  建设“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有望得到国家支持。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是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文化线路保护改变了文化遗产传统项目保护的点状特征,跨越了行政区划,使项目变得更具综合价值,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目前,我国文化线路保护规划中,最重要的是“五线”,即长城线、大运河线、丝绸之路线、茶马古道线、海上丝绸之路线。“湘粤古道”是一条中国南方的内陆文化线路,它虽然暂未纳入目前的国家级保护规划,但“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体现了近年来线路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当下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批准建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就是成功范例。
  
  推动“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需立足当前
  
  一是要将建设“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列入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省“十三五”重点规划和省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二是尽快启动文化产业走廊沿线全面的资源调查,整合文化、文物、生态、经济、旅游等多方面的智力资源,编制好实现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规划。三是要抓紧对濒危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对仍保留有60%雏形的古石板道进行抢救性修复。遴选一批濒危遗产项目进入国家、省文物重点项目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保护规划与保护经费,完善保护措施。四是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撑,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乡村,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景点,布局一批文化消费场所,建成一批文化产业示范项目,促进区域内文化产业带状聚集。五是积极推进两省和两市围绕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度合作,在特色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共同把“湘粤古道”文化产业走廊打造成为具备引导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带和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作者系郴州市政协主席。本文首发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来源:红网

作者:陈社招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6/02/369507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