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杜家毫在湖南代表团“开放日”上透露,他大年初二骑车沿湘江进行调查,“我的直观感受,现在湘江水质比较清澈,与省环保厅汇报情况基本相符,感觉比较高兴”,他还分享他调查湘江水质时被老百姓说“傻”的经历。(3月6日中国经济网)
湘江是湖南的最大的河流,也是名气最大的河流,名气之大,一方面是因为伟人毛泽东的“漫江碧透、百轲争流”的壮美描述,还是因为它为沿岸4000万人提供饮用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母亲河”,而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湘江总体水质的恶化,湘江治污又一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而从今年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的“开放日”上我们欣慰的得知,湘江治污已经有了阶段性的初步成果,而这样一个成果确是从省长杜家毫一次骑自行车的调研经历反映出来的。
省长骑着自行车沿着湘江一路骑行,不带一个工作人员,完全像一个做社会调查的专家学者一样,沿着江边一路走,一路问,所以杜省长也得到了最鲜活和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这一手资料的获得还是以杜省长一个看似很“傻”的问题开始的。杜家毫省长看到有人在湘江边钓鱼,于是就问了问钓鱼人能否钓到鱼,没想到钓鱼人反过来却“呛”了省长一句——你这个问题怎么问得这么傻呢,我不能钓到鱼我站在这边钓干什么……
其实如果要是抛开省长和钓鱼人的社会身份来说,我们可以欣慰的感受到湘江治污的重要成效——江水里有鱼了,而且还不少——钓鱼人一天钓鱼的数量是“少则十几斤,多则五十多斤”。
省长问这样的问题看似“傻”,实际上则是杜省长用最简单的发问和最务实的调研来得到老百姓最直白也是最满意的问答。
试想,如果省长是带着一些工作人员沿着江岸调研,钓鱼人事先得知了省长的身份,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原汁原味”的治污成果反馈,所以,杜家毫骑自行车调研湘江治污,也是转作风的一个缩影,这个事情也深刻的印证了一点,要想获得最新鲜、最真实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放下头衔、职务、身份,深入到群众当中,聆听群众最真实的声音。
其实与老百姓对湘江污染的治理成果的真实反馈一样,湘江污染如何深入治理,同样需要问计于民,怎么问计于民?同样也可以通过像杜家毫省长这样骑自行车调研的扎实调研方式来掌握,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务实的调研,才会有湖南治污的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正如杜家毫省长所言,治理湘江污水的成果要归功于湖南治污的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而这诸多行动计划,同样要靠大量务实的调研来获得。
省长骑自行车调研湘江污染治理成果,反映的是湖南省政府对湘江污染治理的扎实工作作风,反映的是湖南在转作风过程中过硬的工作品格,更反映出湖南对治理湘江污染的自信,因为省领导敢于骑着自行车到湘江边听老百姓最真实的声音,这本身就是对治理污染的成果自信的表现。
文/江丽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江丽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