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雅兴 编辑:程赛 2015-02-13 11:18:29
时刻新闻
—分享—

  价值观是一种处理事情判断对错、做选择时取舍的标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想和信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的道德意识之中,内化到人民群众的心里,即实现大众化,才能从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孝文化的精华如尊老爱幼、孝亲敬老、感恩回报甚至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千百年来受到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推崇和礼赞,具有良好的认知度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加强孝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融性
  
  在延绵数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四大文明古国,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由于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独立,中断了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长期延续发展了五千多年而从未中断过,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现代文明的源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
  
  1.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实际上包含了个人、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者价值目标上的兼容和统一。这一表述具有深厚的传统底蕴,来源于孝文化的三个层次。《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明确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所谓孝,初始境界是事奉自己的双亲,中层境界是事奉自己的国君,最高境界是修身立命。在这里,孝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应用到了爱君主爱国家乃至大爱天下的全面的道德伦理体系,贯彻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纲之中。这就包含了孝的三个层次: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据《礼记》记载,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意思是,孝有三种情形:小孝奉献气力,中孝建立功劳,大孝无穷无尽。治理国家的“大孝”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供了思想基础;管理企业的“中孝”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提供了思想来源;经营家庭的“小孝”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提供了思想渊源。一句话,“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1]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孝文化的继承与升华,是对世界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
  
  2.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在统一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与孝文化的内涵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灵魂,她产生于欧洲,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是因为她在社会理想、伦理观念、人文情怀等方面与以孝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通相融。如孝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目标殊途同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而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与以孝道为基础的儒家大同思想主张“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异曲同工之妙。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情感根源是孝文化,“古者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说明忠与孝是统一的。正如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所说:“子女对父母尽孝,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道德的最高原则是爱祖国、爱人民,而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基础”。“在家不尽孝,为国难尽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和创新,这与孝文化包含的“谏亲”思想即民主思想完全吻合,因为对父母进行劝谏必须要有创新思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八荣八耻”中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孝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因为“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是诸德之本,是做人的根本。孝文化作为一种传统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弘扬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1]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2]弘扬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作用。
  
  1.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不但是为人立身之本,家庭和睦之本,而且是国家安康之本,社会和谐之本。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何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这里,孔子一语道破了先代帝王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的奥妙,就在一个“孝”字。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等“四个多样化”给孝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过惯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他们亲情淡漠,自私自利,经受不起任何挫折,不会感恩。个中原因故然很多,但缺少孝文化的熏陶是重要原因,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孝心,所谓“百善孝为先”正基于此。首先,孝文化倡导珍爱生命,《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生命是父母给的,不会去损伤。有了孝心,就不会因为学习上的压力或情感上的挫折而去自杀或杀人,活着就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其次,孝文化倡导孝敬父母,《孟子·万章上》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这里的“亲”,首要的是指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现实中却有遗弃父母,导致老母活活饿死的鲜活事例,[3]也有大学生写信只为要钱,不懂得父母的艰辛,让父母心寒。[4]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2.弘扬孝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13亿人口有4亿家庭,和谐的家庭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经上升到75岁。据统计,目前中国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占人口总量的14.4%,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3成,达31%。老龄化社会带来了老人问题,首先是物质上赡养问题,资料显示,我国2亿多老人生活在农村的占了6成,人数已经超过1个亿,他们的物质生活成了一个大问题。尽管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已经开始面向农村老人,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能从国家领到55元以上的生活费,但那毕竟是杯水车薪,农村养老还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其次是精神上的孤独问题。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子女离开父母在外地工作,于是就出现了“空巢”老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子女忙于工作,很少回家看望父母,使得空巢老人正忍受着晚年的孤寂,许多老年人都存在苦闷、孤独、抑郁、烦躁、多疑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和厌世的想法。目前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老年人已成为中国自杀率最高人群。可以说,老人问题解决好了,家庭就和谐了,老人问题解决不好,家庭也因此而不和谐。这就更加彰显了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这里讲的孝养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在物质方面要满足父母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衣食无忧,更关键的是让父母在精神上能够欢乐,养父母之心。同时,孝文化还强调“父慈”,“父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关怀与呵护,并为自己的子女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一个“父慈子孝”的家庭必定是一个和谐、美好、文明、幸福的家庭。可见,弘扬孝文化对构建和谐家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3.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武力的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但要使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就需要有好道德,我们“要把固有的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5]孙中山认为,这里“固有的道德”最重要的是“忠孝”。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之一。我国在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中就有了孝,到春秋战国时期达到成熟,以后从魏晋开始,至唐、宋、元、明、清,就一直提倡“以孝治天下”。通过行孝,通过对臣民进行孝义伦理的教化来达到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我国古代帝王能够实现长久统治的文化基础。《吕氏春秋·孝行》云:“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通过“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母。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人为人兄者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在家尽孝,入世治国,建功立业,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这种修身养性、克制自我和宽容博爱的思想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互助、友爱以及对国家的热爱,这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完全吻合,因而弘扬孝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突出创新,以孝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经验,也是普及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弘扬孝文化,既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题材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深奥哲理转化为人民群众关注和乐于接受的通俗道理,在语言形式上能平易亲民,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又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1.突出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孝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但也存在不少糟粕,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守我堂前三年孝,不知门外四季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在,不远游”、“割股疗疾”等,这些落后保守和不当的尊卑观念已远远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成了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更不可能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所接受,因此在弘扬传统孝文化的时候,应该剔除这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对传统孝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才能让中华传统孝文化熠熠生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也是一个勇于并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孝文化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永久价值,是因为它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据时代的需要赋予孝文化以新的内涵,如增加“民主”、“平等”、“法治”、“有为”的元素,使孝文化的内涵富有时代气息,使传统思想与现代文化思想达到高度的统一,设立孝文化研究课题,加强孝文化的理论研究,突出理论创新,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弘扬其积极因素,挖掘其时代内涵,以孝文化引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使之真正融入国民教育中去,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以获得新的文化生命力,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2.突出机制创新,不断发挥孝文化的重要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不断发挥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创新机制,构建一系列长效机制。一是领导重视和广泛参与机制。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政策指导,形成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青少年为重点,覆盖全体人民的广泛参与机制。二是激励机制。大力弘扬孝文化,推动孝德实践,各级政府要树立和奖励一批实践孝德的榜样和标兵,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要大肆宣扬其先进事迹,开展孝德模范巡回演讲报告会,运用其生动事例来教育人、感染人和影响人,引领社会风尚,并将孝德纳入评奖评优、升学、就业乃至提拔干部的重要指标,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三是宣讲机制。在中央、省、市、企业、乡镇、街道、村和学校等成立孝行协会,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开展孝文化研讨会,并经常性地开展系列“孝行”、关注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孤寡老人等为老公益活动;建立各级孝文化网站,解释孝文化内涵,刊登孝亲故事,开辟微博、微信和BBS论坛,打造交流平台,开辟相关电视、杂志专题栏目报道,形成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互动机制。今年《开学第一课》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引导父母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帮助广大青少年学会孝敬感恩、传承中华传统教文化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是个良好的开端。四是完善养老保障等相关制度,逐步建立农村60岁以上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立慈孝专项基金,对保障制度外的遭受天灾人祸打击的困难老人启动紧急救助,形成体系健全的保障机制。五是建立相关惩处机制。对于不孝敬老人或遗弃父母者给予相应惩处,用法律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五大机制合力推动,确保孝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理论营养和强大的思想动力,使传统孝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不断绽放绚丽光芒,在尊老爱老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要创造性地转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31。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2014年第2期。
  
  [3]《80岁老人因无人赡养饿死家中生前养育5个儿子》,http://news.sina.com.cn/s/2010-05-25/161120343609.shtml。《今日说法》报道,北京市通州区张辛庄村,80多岁的老人柴玉吉,一生含辛茹苦养育了五个儿子。老人的最后结局是被活活饿死。http://www.sina.com.cn2010年05月25日16:11央视《今日说法》。
  
  [4]人民网记者龚永泉,申琳:《写信只为要钱——一位辛酸的父亲给儿子的信》,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1062/2959503.html。
  
  [5]《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年版,第243页。
  
  (作者单位:毛泽东思想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本文转自201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雅兴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2/13/360389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