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段羡菊:资兴在国内率先推出“一户一产业工人”调查

来源:红网 作者:段羡菊 编辑:程赛 2015-02-09 14:39:40
时刻新闻
—分享—

  “技工荒”已成了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瓶颈。我们在基层走访了解到,政府部门劳动力技能培训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主要面临政府资金“撒胡椒面”、培训“政出多门”以及农民不感兴趣等三大难题。
  
  湖南省郴州资兴市两年多来在国内县市政府中率先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探索化解“三难”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呼吁从资金、政策方面改善就业率不高和培训人员“回炉”严重等问题,为技能培训创造环境、理顺体制。
  
  “技工荒”成富民强市“短板”
  
  资兴市位于湖南东南部,临近广东,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是湖南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市。2011年,湘南地区被批准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资兴市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
  
  随着经济转型、城乡统筹的推进,以及大量承接企业的落户,资兴“技工荒”问题日益突出。全市虽然有劳动力26万多人,但技能型人才却不足10%。资兴市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园区企业就有八成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问题。其中,65%的企业表示难以招到技术工人。此外,资兴市煤矿关停压产后有近2万从事采矿业的农民工、为保护生态实施生态移民的近6万移民面临转移就业难题。
  
  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企业可能陷入“招工不足—开工不足-利润下降-无力涨薪-新一轮招工不足”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影响农民就业与增收。这样的现状已经是不少中西部地区共同面临的“困局”,甚或影响到全国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布局。
  
  资兴市委书记陈荣伟认为,中西部地区企业不同程度出现的“用工荒”实际上并非“数量荒”,而是“结构荒”、“技工荒”。中西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大部分属于文化程度低、接受技能培训比例低的“双低”群体,对于承接优质企业,此类劳动力并无吸引力。
  
  为此,2012年以来,资兴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为全市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自由择业的每个家庭培养一名产业技术工人,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其掌握1-2项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实现“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
  
  革除“撒胡椒面”的弊端
  
  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地方政府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存在三大“难点”。第一难是技能培训资金分散。我国实行的“普惠式”技能培训条块分割严重,培训资金存在“撒胡椒面”的情况,虽然总体投入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
  
  以资兴为例,从上级得到的政府资金拨款,大头是源自各级财政由省、市人社部门下拨支付的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此外的多笔技能培训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如2013年中央、省农业部门下拨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资金38万元,由农业局管理;湖南省移民局下拨东江库区移民培训资金95万元,由东江库区管理局管理;湖南省、郴州市民政部门下拨退伍兵职业技能培训资金55万元,由民政局管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资金6.6万元,由残联负责管理;最小的一笔是城镇困难职工技能培训资金5万元,由总工会管理。
  
  第二难是技能培训“政出多门”。据资兴市就业服务局原局长张健康介绍,资兴原来有培训任务的部门多达15个,劳动、人事、农业、教育、科技、工会、团委等部门都有培训职能。此外,资兴原有市职业中专、县电大、县机电成人中专等多所学校,承担培训教学任务,有限的教学资源分散。“很多部门培训群体是重复交叉的,农业和劳动部门都要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但却缺乏统合,单劳动部门对于农民工的培训,最少的一个人培训费仅80块钱,刚够发教材,根本起不到实际作用。”
  
  为此,资兴市顶着一些部门的压力,突破性地整合这15个部门的人、财、物资源,设立专门的“一户一产业”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培训基地、培训计划、劳务信息、资金管理、考核考评”;组建职教中心,明确市职业中专在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不顺问题,形成大职教格局。资兴自身咬牙挤出了不菲的财政投入,用于市职教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对职业培训实行“免培训费、生活费、住宿费,给务工补贴”的优惠政策,对职业中专的在校生也实行“零费用”就读。
  
  政府培训不一厢情愿
  
  当前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第三大难题是农民组织难。基层反映农民不感兴趣根本原因是培训不从农民的需求出发,而是政府一厢情愿;此外,培训质量不高,农民学不到真本事。
  
  为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资兴以人口普查方式进村到户入企业,摸清全市劳动力资源现状、群众培训意愿以及企业需求,建立动态的市、乡、企业三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库。针对职教师资不强、因师设专业、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资兴组织在职职教人员岗位再培训的同时,以政府的名义特聘了48位市外专家学者组成专家讲师团,涉及31个专业。
  
  资兴目前主要采取学校与企业、产业基地对接,采取“公司+学校”等形式培训,培训以操作为主,把培训课堂搬到生产车间,努力提升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同时,发挥市职教中心和示范基地的作用,还鼓励技术能手或致富带头人以“传、帮、带”方式展开培训。
  
  记者在资兴实地调研发现,无论是在工厂、农村还是职中,这样的培训无处不在,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来自七里镇的王彬,原来是粤兴汽配厂一名缺乏技能的“普工”,月薪在1000元左右。去年,他参加了资兴的焊工技能培训成为一名技工,因技术过硬和勤奋,现在月薪已经涨到了4000多元。
  
  而在连坪瑶族乡,漫山遍野的南竹和林木是深山中村民重要经济来源。为提升林木产品的附加值,2012年起,在“一户一产业办”的支持下,该乡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大规模组织当地农民参加竹木雕刻、根雕等旅游工艺品加工技能培训。目前,颇具特色的竹雕、根雕工艺品,既为资兴市旅游业发展提供配套旅游产品,也成为资兴东部林区乡镇致富的一条新门路。
  
  据介绍,截至2014年4月,资兴全市已经举办电焊、竹木根雕、家政服务、特色厨师、乡村旅游、农村规范建房等从业人员培训班542期,培训2.65万余人次,新增就业2万人,自主创业1200多人,带动了3万多个家庭增收致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效果在不断显现。
  
  当前国内很多地方的引导性培训多,提升性培训少,初级培训多,中高级培训少,导致培训就业率不高和培训人员“回炉”严重。徐仲潮建议,要综合评估基层培训机构实力,考虑赋予其培训中高级技工的职能。同时,在办理技工证书时,能向基层劳动人事部门放权,避免办理证书“进市到省”。
  
  资兴的干部向记者反映,当前各部门的培训资金基本都是“专款专用”,基层政府要统合这些资金一方面涉及到部门利益,来自部门阻力较大;另一方面还可能被上级部门认为是涉嫌挪用。他们呼吁,对于整合统筹各部门资源,需要更高层面予以统筹;对于财力有限的大部分中西部地区而言,上级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探索建立完善政府和用人单位共同分担的培训机制,减轻基层政府劳动技能培训资金压力。
  
  (作者系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本文由《中国乡村发现》授权发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段羡菊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2/09/359949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