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丽潇湘”不是一个传说

来源:红网 作者:龚鹏飞 编辑:程赛 2015-01-12 16:14:05
时刻新闻
—分享—

  周湘主编的《美丽潇湘·文物卷》近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追溯湖南历史、挖掘湖南文化碎片、审视三湘古代“天工开物”的著作,是一部湖南的实证史。编著者以大历史的情怀、敏锐的眼光、活泼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触动心灵的画面:旧石器的血腥味、城头山的真实童话、走马楼吴简、帛书《五十二病方》、苏仙岭三绝碑、王夫之噩梦手稿,曾国藩帅字旗……从书中,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的湖南先人的劳动与创造,看到了一代代文明种子的骄傲身影。读罢此书,掩卷沉思,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那个古老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向哪里去?
  
  记得当年参加高考时,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当时把昆明大观楼180字长联的几句引进了文章中:“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现在想来,当时不成熟、不定型的思维里,就有了对中华文明的无限钦敬。岁月流逝,自己不知不觉对历史留下的断碣残碑更有了一份关注,对楚地文化可谓情有独钟。湖南的123个县市区,我都已跑遍,湖南的风物人情,胸中大致有了个底。这次读《美丽潇湘·文物卷》,好像乘坐上了时光穿梭机,把三湘大地遥远的过去“穿越”了个遍,对湖南文化的辉煌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由此想到不朽著作《红楼梦》。《红楼梦》中有“潇湘馆”“蘅芜苑”等场地,有“潇湘妃子”等名号,有“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等诗句。于是,不止一位研究者断定是湘人所作。我不赞从这个论断。所谓《红楼梦》是王夫之、谢三娘所作纯粹是穿凿附会。但我想,曹雪芹当时写《红楼梦》时,对湖南这片土地一定是神往的,他是否像当时一些文人喜欢壮游,足迹到了湖南,已无从考究,但湖南在他心中,一定是个美丽的梦幻。我们感谢曹雪芹对湖南的深情厚意,我们向这位杰出的文学大师致以遥远的敬意。
  
  湖南确实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是一片人文荟萃的土地。《美丽潇湘·文物卷》以现存的湖南文物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湖南的“前世今生”。比如我们都知道“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话,寻根水稻的祖先给了我们一种解答。比如我们现在有家庭影院,古代也有家庭乐队——奏乐木俑,就让我们大开眼界。比如我们知道湖南是书画的重镇,书里就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示了欧阳洵的欧体,怀素的狂草,何绍基的何体……,特别是那些美轮美奂的文物,从苍茫旷远中走来,屹立在书页里,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美丽潇湘·文物卷》一书,从旧石器时代写起,那时是“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一直写到谭嗣同的崩霆琴、黄兴的悼亡诗,几千年的历史,展示了湖南文明一步步走过的足迹。让我们惊奇的是,书中展示的这些文物,还是那么光彩夺目,并不因岁月的尘封而锈蚀,充分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湖南文明的精彩,打上了高品质的烙印。这是湖南先人的馈赠,是湖南史诗的DNA。了解、欣赏和研究它们,对于我们文化湖南的建设,尤有强烈的启示作用。
  
  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其实无所谓上下之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们都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湖南文物和湖南古代精神也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不难想象,当年屈原在楚地写下那么多瑰丽雄奇的诗篇,对于湖南的工物的创造,是有巨大的熏染作用的。宋代朱张哲学思想,也体现在建筑的布局等方面。至于近现代,湖南人才的井喷现象,除了近现代历史潮流的激荡,也是湖南这片土地上物质和精神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些湖南文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湖南精神的折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把湖南的这些文物,也且称为文化遗产。让我们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遗产观,好好领会总书记的论述,深入思考这些文化遗产的安全、鉴藏、教育、传承与我们文化强省的关系。当今我们正站在湖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关口,让我们懂得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大文化资源,培养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和谐交融的思维方式,形成文化强省的凝聚力,创造三湘大地上崭新的文化传奇。这应该是《美丽潇湘·文物卷》带给我们的收获吧。
  
  文/龚鹏飞(作者单位:湖南教育报刊社)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龚鹏飞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1/12/357387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