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本是一种美好的传统文化,《礼记》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借助人情往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恩、敬重、沟通与和谐。古人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有民谚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然而,物极必反,一切事物就怕失度。如今,日渐泛滥的人情消费,脱离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本质,越来越异化为物质化、金钱化的低级趣味;扭曲了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破坏社会风气,甚至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所谓人情往来成了一种人情“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成了某些人谋求好处或敛财的手段,滋生了腐败,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有调查显示,我国户均人情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7.9%,农村家庭更高达11.4%,很多受访者和广大公众普遍感到人情消费不堪重负,尤其是过度的所谓人情消费成为当今不正之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有些官员腐败堕落的开始,并不是赤裸裸的金钱收买,而是年节礼品、红白喜事“份子钱”、各种会员卡等“人情”消费;正是“有关系好办事”的“人情”观作祟,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才屡禁不止。
我们生活的社会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要想维护好这种关系,不仅需要物质,更需要感情,需要友善。但现在人们在交往中过分依赖金钱,却十分吝惜自己感情的付出。人情消费成了一种负担。每逢过年过节,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过节送礼,添丁送礼,生日送礼,看病送礼,职场送礼,婚嫁送礼,丧葬送礼,乔迁新居送礼,连子女升学也要送礼。这么多的“人情债”,给人们套上了负担的“枷锁”。
纵观全局,人情消费中应该有更多的感情付出,更应该给感情腾出一些空间。通过金钱来维持的关系,毕竟是表面文章,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靠金钱来套取利益,虽然有时能取得一时之效,但也使人们在钻营中失去应有的气节与感情,更何况有的人情消费还有行贿受贿之嫌。与之相比,建立在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之上的人际关系就显得自然,显得真实,因而也牢固得多。
要在整个社会切实营造一种理性人情来往的氛围,以扭转人情来往的过度物质化。中央“八项规定”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正顺应了人的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人情节俭主义应成为新时尚,不以丰厚礼品,而发自内心嘘寒问暖;不以金钱和物质,而深藏内心的挂念和关心,让人情消费给感情一些空间,这样会使我们的社会更添一份温暖。
要遏制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的不良风气,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关乎社会、政府的事。
首先,遏制泛滥的人情消费应首先从治理公款消费开始。官风影响民风,公款消费遏制住了,民间的人情消费便容易回归理性、健康、适度。行贿受贿不是人情消费。正常的人情消费也要节俭、文明、注重情义。党政官员要从自身做起,坚决反对送礼、抵制送礼,让送礼者无处可送。中央“八项新规”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党政官员要做好榜样,在社会上树立不送礼、不搞人情的清廉务实形象,以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
第二,个人要改变不良消费观念,拓宽人际交往方式,从自身的经济状况出发,在礼尚往来中量力而行。靠送礼来维持的关系是短暂不可靠的,只有大家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用友善的情感、真心的帮助来与人交往,才是人际关系长存之道。
第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合理消费,倡导免礼节费的人际交往,让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重情不重礼成为一种新风尚、新潮流。
本文据作者在2014年湖南省参事室(文史馆)“道德讲堂”上的发言整理。
来源:红网
作者:陈先枢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