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缅怀华夏始祖,唱好民俗文化大戏

来源:红网 作者:杨飞 编辑:夏熊飞 2014-10-13 20:39:37
时刻新闻
—分享—

  甲午年炎帝陵祭祖大典11日在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寝地——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举行。来自湖南省内外的各界代表共4000余人参加祭祖大典,共同缅怀这位华夏始祖。炎帝陵是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自198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00余万人次,其中接待港澳台、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90余万人次。(10月13日中国青年网)
  
  自古以来,勤劳的炎黄子孙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璀璨的精神财富。举个例子来说,就是我国不少民间故事、传说和歌谣,其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水平,被统一称为民俗。事实上,“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由此衍生出的民俗文化不仅能增强民族的认同,更能强化民族的精神,塑造一个民族的品格。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其与黄帝轩辕氏一起被并尊为中华民族始祖。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为民治病,曾“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此后,华夏儿女世世代代运用多种祭祀方式祭奠炎帝,缅怀民族始祖的丰功伟绩。而今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等人参加甲午年炎帝陵祭祖大典,就是在传承这一民俗文化。
  
  事实上,民俗文化堪称我们的宝贵财富,而传承文化则是我们作为后代的责任,也是我们应有的使命。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时就曾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公祭炎帝,湖南就是在以实实在在的行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
  
  更何况当前湖南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民俗的精神力量更是不可忽视。举例来说,就是在“扶不扶”、“帮不帮”这些传统道德竟然成为质疑话题的当下,在民众的文化素质还不是很高的今天,民俗文化往往会对人们的行为发生规范性的引导作用。好的民俗比如崇尚诚实、提倡团结互助、讲究卫生等,对于人民生活和各项建设就都有好处,若能加以提倡和宣扬,往往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不仅如此,民俗往往还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提高建设小康湖南乃至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勇气和自觉性。就以炎帝陵为例,其就是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通过祭祖,参与者能够对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对一些盲目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者是一个有效的教育,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各项建设中去。
  
  其实,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也使得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民族文化影响更加深远。七月“中元节”习俗、岳阳国际龙舟节、黔城古城文化、洞庭观鸟节、隆回瑶族节日、洞庭湖船俗、团湖荷花会、益阳“对子花鼓”等等,若能够合理利用,必将转化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始祖神农,盛德皇皇。继天立极,表正万邦……”虽然公祭大典已经结束,但杜家毫诵读的祭文仍萦绕在耳边。我们期待,这种公祭能够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炎帝精神,扩大湖南及炎帝陵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湖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更希望,湖南能够唱好民俗文化大戏,推动民俗文化具备新的生命力,为子孙后代提供新的文明养分,从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开拓前进。
  
  文/杨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杨飞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10/13/349087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