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湘家传”彰显湖南“文化经纬”

来源:红网 作者:张传 编辑:刘艳秋 2014-06-16 20:59:37
时刻新闻
—分享—
  悠久与绚烂的文明,或抵不过水月镜花、白云苍狗。然而不论朝代与历史如何交替,地域与文化如何变迁,唯有镌刻历史印记的物质,活生生的摆在我们当代人的眼前,方能诉说那一段历史的荣光。6月17日-19日,“湖湘家传”2014沪洽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展销(以下简称“湖湘家传”非遗展)将亮相上海环球港,带您开启湖湘之窗,品味湖湘风韵。但求您在每一抹难以名状的风情之中,让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能拥有更生活的味道。(6月15日红网)
  
  继“大美湘西”摄影大赛之后,湖南再次推出大型文化展览,“湖湘家传”非遗展牵动人心,从平面的自然之美到立体的文化之美,“文化湖南”这张名片愈加生动,愈加秀美,愈加动人心魄。
  
  湖南着手非物质文化这个民间活化石,进行全面的梳理保护,让湖湘文化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湘绣、安化黑茶、长沙铜官窑、湘西苗银、凤凰蓝印花布、浏阳菊花石雕、滩头木版年画、土家族织锦、泸溪踏虎凿花、益阳油纸伞、泸溪傩面具等众多湖湘艺术瑰宝在同一个空间立体呈现,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湖南省能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非物质文化的打理,这是一种淡然和超然,是一种罕见的文化自觉。
  
  放眼某些地方,为了经济发展,为了自己的政绩,不惜牺牲文物古迹,即使表面上敬重历史文化,也只是作为幌子,作为经济发展的点缀,骨子里依然是为了经济发展数据。殊不知,无论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或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还是离不开文化的底蕴和浸润。对于个人来说,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走多快,故乡和亲情依然如一根风筝之线,牢牢的牵住了自己的灵魂。对于地方发展来说,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及灿烂多彩非物质文化就是发展血脉和发展根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之间,乡愁故里,其实就是各种非物质文化的一种依托和经纬。
  
  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关键在传承和传播。湖南不是简单的为了文化保护而保护,为了文化发掘而发掘,而是从文化产业这个战略背景下进行立体拓展,让文化空间显得生动而殷实。首先是搭建高水平的展示平台,让文化走出去的步履坚实。利用“湖湘家传”2014沪洽周,把湖南非物质文化淋漓尽致的推向了全国和国际舞台,因为上海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东方明珠,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这对湖湘文化是一个绝佳的展示空间。
  
  名人助力让湖湘文化独具粘合力。以湖南文化节目娱乐主持人汪涵为代表,担纲启动“湖湘家传”2014沪洽周活动,让湖南文化更具名人效应和明星气质。“我们这代人对传统文化还有一种追寻之心,可我们如何将传统文化的传给下一代,让他们承接住,而不是让古老的文化在我们手上慢慢断层.....”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在这个追星的时代,发挥名人效应,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非物质文化来说,名人宣传也是一条传播捷径,以汪涵代言必将让湖湘文化呈现出多重的叠加效应。
  
  网络展销让湖湘文化之根找到厚实土壤。非物质文化不是文化上的自娱自乐,而是一种根植于群众的普通认同。文化必须步入产业化,才能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次湖南不仅仅在文化展示上着力,也不仅仅在观赏和性情陶冶上着力,而是在展与销结合,在现实展示与网络展示上结合,让非物质文化以商品的形式走向千家万户,走向平常百姓。这对于地方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保护、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条创新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非物质文化既是先辈们代代相习的一种文化符号,也是我们赖以前行的文化因子,割裂或者遗忘,就可能让我们的精神陷入荒漠。在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唯有切实的保护和传承好地方“家传”,留住一片片文化绿洲,用实际行动经纬好地方非物质文化,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改革激情和动力。
  
  文/张传

来源:红网

作者:张传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06/16/337781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