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环境烘托生动感人。
科学家是个工作性质神秘、生活方式低调的群体,他们素来淡泊名利,不事张扬,要想淋漓尽致地刻画科学家,绝非易事。因而,湖南卫视采编人员选择了大量的自然人文场景作为浓墨重彩的铺垫。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风烈,孤烟直,雄鹰盘旋,残阳如血,戈壁茫茫,气温低冷,举目苍凉,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已是不易,尚且创造了中国航天科技奇迹的科学家杨红兵、高敏忠等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尤其是距发射中心5公里,屹立着一座由黑块石堆积成的狼心山,山下埋葬的727具坟墓,更加见证了科学家“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绝对忠诚。
透过青海格尔木海拔4200米荒原上点火烧水不易,稍有不慎就会火烧眉毛;大棕熊深夜光临科学家宿营的帐篷“指导工作”;中科院寒旱所祁连山葫芦沟“三角瞭望台”小铁皮屋的描写……冻土科学家吴通华,冰川科学家陈仁升、杨建平夫妇等,如何克服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陋,与大自然作斗争,坚守科学阵地的情境就使人不言而喻了。
二是采拍第二主线的开辟很精彩。
为了拍摄自然生动的场面,挖掘最有价值的细节,今年3月,湖南卫视11个摄制组,32名采编记者,历时1个多月,走遍12个省、区,行程10万多公里。他们上天山,下南海,走戈壁,涉沙漠,穿林海,入荒原,走进了第一主线,走进11位科学家及其团队,进行跟踪采访,隐蔽拍摄。记者们同时也辗转千里,走进了科学家的妻子儿女、父母乡亲,走进他们的老家。
这是第二条采拍主线。85岁的老母住在邵阳县老家土屋,一日三餐使用的火膛缺灶台的细节,映衬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数据处理大王”车著明放弃40万年薪甘守清贫、痴心科学的高贵品质。在衡阳市衡山县杨木村,记者从航天科学家杨红兵老母亲口中得知,去年杨父住院21次,这个儿子均无暇陪护;八年后才回家过一次年;她看到别的处级干部能帮家乡修柏油路,而自己的儿子官职与市长一般大,给村里修条水泥路的要求都达不到,乡间小路依旧山道弯弯。这些镜头侧面表现了以杨红兵为代表的科学家舍小家为大家,牺牲寻常之爱,探寻科学大爱的高尚情操。
阳春三月,油菜花开。记者深入湘潭市湘乡市拍摄了冻土科学家吴通华老家的灿烂油菜花,将温暖湿润、美丽可人的南方气候与吴长年奋战工地——距格尔木300公里的戈壁空气稀薄,晚上睡前要吃安眠药进行对比;吴通华一头钻进科学研究,成绩斐然,36岁不想生子,也不回轻易老家,其父母从责怪到理解。通过此番采访,表现出科学家志在科学身在天涯、挑战生命的家国情怀。
三是从主人公同事口中呕出的“忠诚”非常精当。
英雄不是超尘脱俗、金鸡独立的,11位人民科学家身边,围绕着与之一样出生入死、敢于担当的专业团队。记者在采访新闻主角的同时,也把镜头对准了他们的同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就“忠诚”二字采访了杨红兵、高敏忠的下属,坚守22年的该中心远程修理站长刘湘如的理解是,“把我自己的每一滴热血,每一个细胞奉献给这片热土、这份事业。”从事航天工作18年的该中心发射测试站五室主任周明熙回答:“我很珍惜这个平台,我能做出更大的成就,这就是忠诚。”第二代航天人、该中心测试站一室主任谭洪义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觉得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把这块事业传承下去,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是绝对忠诚。”
这铮铮忠言,不是杨红兵、高敏忠说出来,但胜似亲口表白。
此外,背景音乐的选择渲染出新闻大片强烈的表现效果。《激情燃烧的岁月》主题曲是十多年来最流行、最经典的电视剧主题音乐,《绝对忠诚》运用此曲作为片头曲和插曲,使人联想起战争年代军人的奉献和忠诚,预示着人民科学家继承战斗英雄精神,不怕死不怕苦,坚守边疆,他们就是和平年代的“石光荣”。看着《绝对忠诚》,听着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曲,边疆与内地、前方与后方、观众与科学家自然而然紧紧地连在一起。
《绝对忠诚》播出后,相关评论文章在微博、微信等互动社区阅读量达1亿多人次,红网、华声在线设立专题视频网页,点击量超2000万人次,人民网、新华网等200多家知名网站转发报道,创造了新闻片的传播奇迹。
观看《绝对忠诚》,使我们更深切感受到,电视新闻的侧面表达更加机智,更省笔墨,更具生活气息,更富想象空间,更加映衬出艰苦与舒适、奉献与索取、无私与贪婪、高尚与渺小的强烈对比。这种表现手段与正面的宣传相呼应,相补充,相得益彰。人民科学家,一个成果昭世却神秘低调、默默耕耘却不为人知、坚守荒僻却情牵乡亲、爱国忠诚却谦虚谨慎的群体形象,在亿万国人脑海中呼之而出。
“功夫全在诗歌外”。烘云托月,锦上添花,跳出英雄看英雄,人民科学家形象因此更加高大、更加丰满。
文/吕高安
来源:红网
作者:吕高安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