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激活民族文化富矿的“龙山样本”

来源:红网 作者:张楠之 编辑:陈晓丹 2025-05-20 11:05:25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5.png

5月17日,龙山县第十届舍巴日盛会在60面摆手鼓中拉开序幕。

——龙山县第十届舍巴日系列评论之一

□张楠之

5月17日,武陵山区(湘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暨龙山县第十届舍巴日在龙山县城和中国传统村落惹巴拉古寨正式拉开序幕。

摆手锣鼓的铿锵韵律,与土家织锦的斑斓经纬交织如诗,秦简墨迹的厚重历史,与非遗活态传承的灵动生机相映成趣,此时此刻,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正在武陵深处、酉水河畔的千年古城龙山上演,向世界展示着土家文化的耀目璀璨。

龙山这颗拥有40余个国字号文化品牌的湘西明珠,正在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创新实践,描摹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美丽画卷。

龙山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践,是文明传承在武陵山区的生动注脚。

214项非遗项目、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不仅保存着土家文化的基因密码,更构筑起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实基底。

从摆手舞的欢腾韵律到毛古斯舞的原始张力,从梯玛歌的神秘悠远到咚咚喹的清越婉转,这些穿越千年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保护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

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个体与整体、技艺与精神深度结合,非遗保护中系统性的文化治理思维,为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龙山样本”。

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布局中,龙山的实践同样具有特殊意义。

通过建立非遗传习所、打造“中华老字号”品牌、实施非遗生产性保护,龙山正在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均有亮眼数据,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论述的实践伟力,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创造性转化。

龙山在实践中构建起了立体多维的文化生态保护传承体系。

从制定咚咚喹通用技术要求,到编纂非遗普及读本,再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当地用标准赋能传统、以传承守护本真。在惹巴拉古寨,非遗展演区与体验区的空间营造,让游客在打糍粑、织锦缎的互动中触摸文化脉动;在织锦工坊,“非遗+电商”的创新模式使传统技艺走出深山,织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这种活态传承、整体保护、创新转化的三维架构,形成了文化生态保护的闭环系统。

图片6.png

土家族咚咚喹,被学者称为“会唱歌的小山竹”。

龙山在机制创新上的突破同样值得称道。这里设立有全州首个非遗保护中心,培养打造品牌人物,建立非遗传习所,破解了“重申报轻保护”的难题。60面摆手鼓在惹巴拉宫齐鸣,土家织锦技艺登上央视,非遗工坊带动千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透过这些,我们看到的是文化的生命力。当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社会参与力有机结合,非遗的活态传承就被注入了持久而澎湃的动能。

龙山的故事,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缩影,更是民族文化复兴的缩影。

从摆手堂前的薪火相传,到非遗工坊的现代转型,从秦简博物馆的考古新证,到文旅融合的产业新篇,这片土地用实践诠释着“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精神。

当文化生态保护从政府工程转化为全民自觉、非遗传承从技艺延续升华为精神传承,那些深植于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必将在创新创造中绽放时代华彩,为民族复兴注入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张楠之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9/64/1497260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