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万里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提振消费”“人工智能+”等热词引发关注。这些热词既是对“十四五”收官之年的战略呼应,亦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路径的精准锚定。从高铁CR450的时速突破到消费提振专项行动的加码,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突围到民生政策的持续升温,热词不仅勾勒出国家发展的宏观图景,更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
从CR450看中国智造的硬核突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日前,我国最新研制的CR450动车组已经完成样车设计并成功下线,目前正在北京环线铁道进行型式试验。作为新一代高速动车组,CR450将运营时速提升至400公里以上,其碳纤维车体、智能感知系统、低阻力设计等创新是中国高铁技术体系的全面突破。通过实时监测系统,CR450能动态调整运行参数,同时提升乘坐舒适度,真正将“硬核科技”转化为“惠民体验”。这种“技术突破-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闭环,正是中国科技战略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的转化密码。
大力提振消费,政策“组合拳”激活内需新动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0多次提到“消费”,凸显其作为经济“压舱石”的战略地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通过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直指阻碍居民能消费、敢消费和易消费的堵点痛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发放育儿补贴等“真金白银”举措,增强社会保障“安全感”,间接释放消费潜力。这种“民生托底-信心修复-内需激活”的递进逻辑,为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引领”转型提供了关键支撑。
“人工智能+”持续升温,技术革命与产业重构的双向奔赴。继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今年该热词进一步升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当前,更低成本、更好用的AI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比如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系统可将误诊率降低41%;在东北粮食主产区,数字管理系统可以为4874.4万亩耕地精准画像,病虫害预测准确率达92%,智慧水肥管理帮助节水超30%……“技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创新”的共生模式,不仅催生新业态,更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从CR450的钢轨延伸到“人工智能+”的数字网络,从消费市场的烟火气到科技前沿的星辰大海,这些热词的本质是“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投射。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以更坚实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中绘就温暖而恢宏的民生图景。
来源:红网
作者:韩万里
编辑:姜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