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铂淳(长沙学院副教授、湖南省记协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镇(长沙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
春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凝结着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是中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要深刻认识春节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要价值,加快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科技”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关键抓手。数字时代,构建更有效力的春节文化国际传播体系的关键在于,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用数字技术赋能春节文化出彩、出圈、出海。
一是通过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构建春节文化数字资源库。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现实世界中的春节元素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生动呈现于数字世界。要对灯笼、年画、春联、剪纸、春节相关文献、春节特色饮食等静态事物进行高精度扫描,对拜年、守岁、包饺子、给红包、放鞭炮、舞龙舞狮等动态场景进行高精度拍摄。通过这些数字化采集手段,获取春节文化相关信息,接着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关技术处理,建成春节文化数字资源库。该数字资源库全面系统记录春节元素,多维立体呈现春节文化的内涵和魅力。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自此,春节不再仅是中国的节日,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节日。构建关于春节文化的数字资源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便于人们随时随地检索查阅春节相关信息,全球民众足不出户便能沉浸式体验春节习俗、了解春节文化、领略春节魅力,这些助力春节文化在数字世界中绽放更加炫目的光彩,为春节文化的品牌塑造、研究阐释、美育教学、保护传承、国际传播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二是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建关于春节的各种沉浸式交互式虚拟场景。
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国际传播平台和话语权被西方国家牢牢掌控。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国际传播渠道逐渐呈现数字化、多模态化等特点。借助相关数字技术,我们能创建更有效力、更具竞争力、更具号召力的数字化国际传播平台,更有机会打破西方世界对国际传播渠道和话语权的垄断。要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搭建沉浸式交互式虚拟场景,打造数字化多模态国际传播平台,助力扭转不利国际舆论形势、改变“西强东弱”舆论格局,为日后我国在国际传播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奠定坚实基础。要注重受众的体验性,创建关于春节的各种沉浸式交互式虚拟场景,让外国公众在该场景中切身体验包饺子、贴春联、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等春节特色习俗,亲身感受舞龙舞狮、购置年货、贴春联、张灯结彩、放烟花、互相道贺、给尊长拜年等温馨喜庆的春节氛围,致力改变春节文化国际传播的单向灌输性,提升外国公众与春节文化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感,让外国公众实现从“旁观者”到“经历者”的身份转变,能够更直观感受、更真切领略春节文化的巨大魅力,而非仅是通过冰冷苍白的文字表述了解春节文化。此外,春节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在春节,人们用最简洁的话语向家人、朋友、国家、世界表达最美好的祝福。通过春节虚拟场景让外国公众沉浸式体验春节文化的同时,还要向世界积极宣介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
三是借助大数据分析和算法追踪等技术,绘制用户画像,推进春节文化精准传播。
传统的国际传播方式是大而全、广而泛的大众传播,忽略了受众的个体特殊性,传播效果难以保障。数字时代,国际传播开始由大众传播转向分众传播,更注重“精准”。推进春节文化国际传播工作的关键在于,用好相关数字技术,充分做好受众分析工作。要借助大数据分析和算法追踪等数字技术,全面了解受众各方面情况和偏好,绘制受众的用户画像,精准地、个性化地、有的放矢地为受众“量身定制”传播方案。要避免使用刻板的、一成不变的、“大水漫灌”的叙事逻辑,而应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精准传播策略,打造符合受众文化表达、思维逻辑、价值理念的个性化传播模式,构建文化交融、情感相通的叙事框架,增强春节文化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推动产生最佳的国际传播效果,致力增强春节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此外,传播春节文化,不能只谈春节文化。要以春节文化国际传播为契机、为基础,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积攒更坚实、更广泛的外国受众基础,帮助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场中突破“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致力开创国际传播工作新局面。
四是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十二生肖打造具有中华文化气韵且可爱灵动的虚拟形象。
十二生肖以动物为载体,将天干地支与动物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纪年体系。生肖文化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遗产。为十二生肖打造具有中华文化气韵且可爱灵动的虚拟形象,对于春节文化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是乙巳蛇年,以生肖蛇为例。要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关于生肖蛇的虚拟形象,在虚实交融和突破“次元壁”的发展模式中,不断推进生肖蛇和春节文化的“软传播”,实现生肖蛇和春节文化的“软表达”。生肖蛇虚拟形象的外形设计非常重要,受众只有对外形感兴趣,才有动力进一步了解其内涵。生肖蛇的外形要符合时代发展与二次元审美要求,既要可爱、灵动、大方、得体,还要蕴含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做好外形设计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内涵建设,为生肖蛇的虚拟形象嵌入丰厚文化内涵,让外国公众通过生肖蛇虚拟形象切实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要通过故事讲述、虚拟场景重塑等方式,向外国公众润物无声地宣介生肖蛇在中华文明中被赋予的文化内涵:吉祥、神圣、新生、兴旺等。要通过相关数字手段,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外国公众讲述:蛇与狐狸、黄鼠狼、刺猬、老鼠一并被中国古人供奉为“五大仙”,女娲和伏羲在中国古代传说和画像中被刻画为人头蛇身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蛇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伏羲女娲交尾图》描绘了伏羲与女娲相互缠绕的场景,寓意着阴阳的结合、生命的延续,充分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繁衍的崇敬之情,也为蛇赋予了繁衍、新生、兴旺等文化寓意。只有把这些文化故事讲清楚、讲透彻、讲鲜活,外国公众才会对生肖文化、春节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好感和认同感。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SICAS模型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XJK20CDY006);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共建共享视域下“湖湘故事”文化资源库构建及全景呈现研究(XSP24YBZ122)】
来源:红网
作者:尹铂淳 张镇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