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铜官窑第18代传人彭望球参与“窑神”祭 。
□陈晓丹
正月十五,湘江岸边铜官窑老街人声鼎沸。穿着窑神冠袍的铜官窑第18代传人彭望球,喜气洋洋给窑商窑户们派发柴火和红包,祝福添“柴”加薪,财旺富旺。远处窑火升起,人们正围炉而舞。
“陶钧作骨,烈火为魂”。起源于隋唐的铜官窑以“窑神”为行业神,已逾千年。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正月十五祭窑神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礼俗和驰名中外的文化名片。
其实,不仅是铜官窑。随着“非遗春节”的到来,无数非遗项目联动文化、科技、教育、旅游等多领域,通过创意市集、学研互动、文旅融合等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深度结合,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激发出永恒的生命火花。
打铁花表演。
今天,我们依然能从湘绣的针线中感受审美的悸动,从浏阳烟花的绚烂中看到不老的匠心,从土家织锦的斑斓里读懂民族故事,从巴陵戏的悠扬中聆听岁月回响……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璀璨的民族记忆,更是湖湘文化活态传承的载体,在现代社会找到新的生存土壤,在创新与传统间架起桥梁。
穿过历史的尘烟,走进现代的光轨。
在正月十五的花灯下,熊熊的窑火前,我们感受着非遗之美,也期待着一场古老文化与崭新时代的辉煌共生。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