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传统文化的突围与阵痛

来源:红网 作者:谢志远 彭悦 编辑:李意一 2025-02-12 10:49:29
时刻新闻
—分享—

□谢志远 彭悦(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副教授;湖南工商大学2024级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由饺子编剧并执导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于2025年大年初一上映至今,掀起观影狂潮,电影高居中国票房榜首,海外甚至一票难求。它讲述了天劫之后,哪吒与敖丙的灵魂虽得以保留,但肉身面临魂飞魄散的危机,太乙真人试图用七色宝莲为二人重塑肉身,却遭遇重重困难的故事。作为一部备受瞩目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了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叫座大卖并实现了超越,但在它成功交出这份看似满意的答卷背后,还有许多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传统文化的突围: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事实上,当“哪吒”这个耳熟能详的角色再度出现在电影银幕上时,“炒冷饭”的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电影市场,科技浪潮席卷,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从而突围,成为最适合传统神话返场的青云大道。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影片通过现代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重新诠释了哪吒这一经典形象,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突围。

首先是角色设定的传承与创新。影片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对传统神话进行大胆改编,也对哪吒的形象进行了大胆创新,将他设定为“魔丸转世”,赋予了角色复杂的身份挣扎与人性维度。这样的设定打破了传统神话中善恶分明的二元对立,使哪吒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在影片中,哪吒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个体觉醒,到守护陈塘关百姓、鼎力相助龙族的家国担当,既延续了传统神话中“不服输”的英雄主义精神,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此外,豹子精出身的申公豹通过修炼升仙成为阐教的一员,暗合了道文化“万物皆可成仙”的理念——申公豹作为《封神演义》中的反面人物,以其蛊惑人心、搬弄是非的形象让人熟知,但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申公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而是一个被制度和偏见碾压的悲剧角色,他的性格复杂而立体,既有努力挣扎,也有冷静与智慧,更有反抗与救赎。他的故事不仅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也使影片的内涵更加深刻。

其次是叙事手法的传承与创新。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现代视角,将重塑肉身、龙族风云、阐教恶行三条线索有机结合在一起,交织成一个巨大的神话宇宙,导演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将哪吒闹海传说重构,将陈塘关的暴雨设定为天庭系统对异端的格式化程序,哪吒的混天绫在海底织就血色蛛网,不再是叛逆少年的肆意妄为,而是觉醒者对程序化命运的暴力破解。

第三,影片在视觉呈现中也展现出独树一帜的魅力。影片中天元鼎的出现、哪吒“开海”与“闹海”等场景都堪称震撼,从流体特效到光影渲染,一帧帧画面充分展现了中国动画在技术层面的突破。例如哪吒与敖丙共用肉身的设定,既是剧情的创新,也是视觉的挑战。两人灵魂的冲突通过细腻的表情变化与动作设计展现,如哪吒觉醒“六臂形态”时的力量爆发与敖丙灵珠之力的克制美,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例如,在海底炼狱的段落中,导演用动态分镜构建出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数以万计的海底生物组成流动的囚笼,每个鳞片都折射着森冷光芒。这种处理不仅使古老传说具有赛博朋克的未来质感,也增强了故事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传统故事未来质感。

《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角色设定、叙事手法、视觉呈现等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突围。这种创新与传承的融合,不仅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为未来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传统文化的阵痛:解构与重构的冲突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阵痛与挣扎。这种阵痛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故事的重新诠释上,也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中。

一方面,影片通过哪吒的叛逆形象,试图打破传统神话的桎梏,传递现代价值观,但这种解构也带来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例如,影片将“削骨还父”的悲壮情节转化为对原生家庭的温情和解,弱化了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伦理冲突。这种改编虽然迎合了现代个体主义思潮,但也割裂了哪吒形象的文化根基,使其沦为偏于单纯的叛逆符号。同时,影片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困境。例如,影片中的天庭被塑造为一个官僚化的权力机构,一定程度上对现代社会的科层制与异化现象进行了暗讽,这种对传统神话的祛魅,虽然展现了现代视角下的反思,但也可能导致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另一方面,影片在重构形象的过程中,虽然在传统神话精神的基础上焕发新生,但是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缺少张力。无量仙翁的恶行表现得过于直白和单一,缺乏更深层次的动机和隐晦的操控,一个不可谓不庞大的神话宇宙,到头来却还是落入简单的“惩恶扬善”的窠臼。影片中哪吒和敖丙的关系始终局限于“误会—和解”的循环,缺乏更深层次的价值观碰撞和情感纠葛,使得角色之间的羁绊一旦除开本身“灵珠魔丸”的设定就显得较为单薄。

此外,影片将传统神话故事置于一个带有现代科技元素的奇幻世界中,虽然整体叙事较为流畅,但这种跨越时空的融合存在一定的割裂感。比如在传统神话中,哪吒的故事背景是古代的陈塘关,而在本片中加入了类似赛博朋克风格的科技元素,是一种奇异的“外挂”式元素,而非从传统文化内核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给人一种难以融合的时空错位感。藕粉塑形、电子灵符、时空传送、全息炼丹等混搭元素,在屏幕初次出现时颇为惊艳,但品味之后却像乱炖的火锅,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但尚未做到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反倒多少使火锅串了味——这种处理方式固然吸人眼球,但传统文化解构与重构的割裂还是让人如鲠在喉。

总的来看,《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电影,通过创新性的角色设定和视觉叙事等,重新诠释了传统神话,传递了现代价值观,引发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和反思,但同时也提出了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的课题。从本质上来看,《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场文化自信的叙事实验,它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虽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就像影片结尾哪吒说的那句“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未来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相信根植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面向人民大众,中国动画电影一定会创造更大的辉煌。

来源:红网

作者:谢志远 彭悦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6/56/146964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