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贤锋(湖南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而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正成为体育事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长沙作为湖南省会城市,近年来在体育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积极探索,但仍需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加快形成体育新质生产力,助力健康长沙高质量发展。
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新活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以适配的生产关系为基础。当前长沙体育管理体制仍存在职能交叉、资源配置效率不足等问题,需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构建协同高效的管理体系。推进体育行政部门、社会组织与市场主体的协同改革,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治理模式。例如,通过整合长沙市体育产业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与政策联动。二是创新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同机制。 借鉴“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结合”的经验,推动职业体育俱乐部、高校、企业共建高水平运动队,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率。三是强化法治保障与市场监管。完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监管体系,规范体育培训机构运营,构建以法律、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为核心的市场治理框架。
加强体育科技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体育新质生产力就是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推动体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一是推动技术应用和智慧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广智慧健身步道、AI体测系统等设施,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实时监测运动数据,构建“学—练—赛”一体化智慧体育生态。例如,长沙市实验中学引入智慧管理系统后,学生体质健康数据采集效率提升30%。二是利用数字技术优化体育产业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长沙作为“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和“移动互联网第五城”,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加快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例如,长沙数字体育文创博览会吸引了包括阿里、华为、科大讯飞等在内的200多家企业参展,展示了数字体育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创新应用。三是全民健身服务升级。持续推动体医融合,开展科学健身研究项目,依托大数据平台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结合“智趣新体育”等应用,满足市民多元化健身需求。如长沙市天心区建立健全民体育科普工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和健康信息。
推动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产业新体系。挖掘和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和独特作用,进一步转变体育产业发展观念,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培育成长沙经济新的增长点,需从三个维度布局。一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以体育制造业为主体,积极培育“制造+服务”产业融合的新形态,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体育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支持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体育产业升级,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催生体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例如,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探索电动化、智能化产品,为体育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长沙地方政府要积极与高校和企业协同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合作基地,提升体育制造业的研发能力。通过自主算力资源建设,推动运动训练、运动康复、大型体育赛事和智能体育场馆的数字化发展。例如,长沙“网红”属性与全民健身结合,“互联网+健身”模式通过线上APP和线下智能设备相结合,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健身需求。三是创新消费场景与服务供给。通过数字技术优化体育产业要素配置,创新消费场景,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例如,长沙市数据局积极开发和挖掘体育全领域数字资源,支持和规范数字资源的应用,保护知识产权,推动体育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
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筑牢体育根基。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成效,将为长沙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如湖湘体育文化高峰论坛提出的“体育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可加速高层次人才孵化。二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落实《长沙市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人才政策十条》,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填补体育科技、管理等领域的短板。如,湖南省晨熙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与国外多家俱乐部合作,共建击剑后备人才基地。三要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促进体育产业人才与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相关产业人才的跨界流动,拓宽人才发展空间。如长沙市体育局打通退役运动员转型路径,鼓励其进入中小学校或社区担任体育指导员,实现人才资源再利用。
践行绿色低碳循环理念,实现生态可持续。践行绿色低碳循环理念是促进健康长沙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要优化生态休闲体育空间布局。推进生态休闲体育多元化机制,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拓展休闲体育产业及附属设施的服务力度。例如,长沙市岳麓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融合,满足城市居民对多元化休闲运动的需求。其次,要培育低碳健身休闲市场主体。推动健身休闲业的绿色转型。例如,长沙市体育协会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健身休闲企业低碳发展,加快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健身活动,为大众提供可持续的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再次,通过绿色金融支持体育产业低碳转型。推动绿色金融与健身休闲企业的融合,为健身休闲企业低碳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这种支持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也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加快形成体育新质生产力是长沙实现健康城市目标的核心路径。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绿色理念引领可持续发展,长沙有望在体育强国建设中打造“中部标杆”。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资源整合与区域联动,推动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为市民创造更优质的健康生活空间。
(本文为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新质生产力赋能“健康长沙”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24CSSKKT128)阶段性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郭贤锋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