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军
教育是最基础的民生,构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在于教育的全面提升。从“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这是时代之变、改革之变,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实践证明,教育不仅是民生之基,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当前,湖南正以国家战略为引领,锚定湖湘坐标,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强国建设需“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这一要求与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形成深度共振。作为既有红色基因底蕴、又有“敢为人先”创新精神的湖南,不仅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传承,更以其创新精神在教育领域探索新路径,肩负起为国家教育发展提供经验的重任。
使命感驱动:以优质均衡回应民生之盼
推动教育公平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核心需求。长沙2025年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十件民生实事”,包括新增学位9万个、建设“医教康融合”实验学校5所、普及师生急救技能等,直接回应了群众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期待。这一清单背后,是湖南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型。通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县中特色项目建设,湖南正逐步破解城乡教育资源差异的问题。正如全国教育大会所强调的“教育强国建设需上下联动”,湖南以“一县一策”“一校一品”的精细化治理,将国家战略具象化为家门口的好学校,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惠及更多百姓。
紧迫感赋能:以数字化转型抢占未来赛道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赛道的关键举措。湖南率先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大思政课”数字地图、开发智慧课堂管理指南、推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等。这些举措既落实了全国教育大会“强化网络育人”的要求,也呼应了湖南产业升级的需求。通过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培养”、高校学科向“4×4现代化产业体系”倾斜,湖南实现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当长沙职业院校与“卡脖子”技术攻坚联动时,教育已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经济腾飞的战略支点。
成就感升华:以人文关怀构建育人新生态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层突破也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湖南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通过课间15分钟刚性落实、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保障等措施,直击青少年体质健康痛点;通过“思政+心育”融合育人模式、“知家乡、爱长沙”品牌活动,依托湖湘红色资源重塑价值观教育。这种“硬指标”与“软文化”的结合,正是社科专家所倡导的“将党的理论转化为群众实践指南”的生动范例。通过政策解读让家长理解体育强基的意义,通过案例传播让教师掌握心理疏导的方法,湖南正形成全社会协同育人的“温暖闭环”。
湖南的探索启示我们,从教育强省到美好生活示范,教育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还需实现三重跨越:第一重跨越就是从“单向供给”到“多元共创”。如长沙推动社区、家庭参与亲子运动,将教育场景从校园延伸至社会,构建更加开放的教育生态。第二重跨越就是从“经验传承”到“范式输出”。湖南一师“师范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全国教师培养提供了“湖湘样本”,彰显了湖南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第三重跨越就是从“本土深耕”到“全局贡献”。通过帮扶大湘西、推动长株潭教育一体化,湖南以区域协同放大改革效能,呼应了全国教育大会“同题共答”的号召,展现了教育强省的担当与作为。
“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之基。”当长沙48所新扩建学校投入使用,当大学生创业者在湘江新区书写创新故事,当“课间15分钟”“医教康融合”成为生动实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位数字的增长,更是一个城市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守。面向未来,湖南需继续以“使命、紧迫、成就”为驱动,以教育之光点亮三湘四水,让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踏准国家战略的鼓点、回应百姓心声的呼唤。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