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锋(湖南省醴陵市石亭镇人民政府选调生)
三载光阴,自汾水烟波融入石亭沃野。初登小镇最高峰,我眺望远方,在共产党员网写下《选调周年记:站在高山望远方》。彼时,“高山”是地理巍峨,“远方”是朦胧蓝图。三年躬身沃土,风雨兼程,党性在为民解忧中淬炼,宗旨意识在为民服务中扎根。如今,夏风再拂稻田,左眼睑的疤痕与耳畔的乡音,诉说着“初心”在为民解忧中愈发澄澈,“使命”于担当奉献里愈加笃定。
洪峰中挺膺,以党员本色筑牢“生命防线”。2024年汛期洪峰过境。为劝离危房中的罗爷爷,我数次登门,老人却固执地守着这座老屋。风雨中的老屋,便是悬在头顶的“山”,守护罗爷爷的安全,就是践行初心使命最直接的考场。最后一次冒雨赶去,脚下猛地一滑,我整个人向前扑倒,左眼睑重重磕在坡道的碎石棱角上。剧痛中我挣扎爬起,雨水混着血水淌下,顾不得钻心之疼,再次拍响那扇门。或许是满脸的血污触动了他,或许是嘶哑声音里的坚持,老人终于颤巍巍地点头。左眼睑上这道疤,是那夜风雨刻下的印记,是面对急难险阻时的忧心,更是淬火成钢的见证。这痛,让我刻骨铭心地懂得,真正的“高山”是守护万家灯火的使命担当,是危难时刻为守保群众安危挺身而出的铁肩脊梁。唯有在负重前行中挺直为民的腰杆,方能于风雨洗礼中铸就担当的筋骨,筑牢为民初心最坚实的底座。
田埂上求知,用群众路线破解“乡土密码”。自以为满腹学识,却在方言壁垒、基层“土办法”前寸步难行。我曾因为老农们的语速和“土话”在调解纠纷时无从下手;也曾因缺乏经验,推广新农机时面对群众的诘问哑口无言。这些挫败让我警醒,践行群众路线不能浮于表面,必须真正融入、深刻理解。为拆解这堵横亘在认知与实际间的“理解之墙”,我白天揣着植物图谱在田地间向老农请教,夜晚将笔记逐条誊清,从稗草与秧苗之别,到土壤墒情与作物脾性关联。我在阡陌间重拾常识,在方言里体会家长里短,更体悟到“三农”问题的千钧之重。“蹒跚学步”的阵痛教会我,基层的“高山”,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俯身泥土,以“笨功夫”丈量崎岖,以赤诚感知群众冷暖,才能破除认知壁垒,让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扎根心田,让守护万家灯火的使命温暖每一户灶台。
泥土里扎根,用奋斗初心绘就“振兴画卷”。当校友群闪耀着顶尖期刊的署名喜讯,我却蹲在田埂,指甲嵌泥、掌心托着新收麦粒。那一刻,服务乡村、造福乡亲的使命感,如脚下的泥土般厚重踏实。筹备全国四季村晚石亭马蹄节,正是在乡村振兴一线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我走访120余家种植户,笔记本记满品种、产量与销售的痛点。马蹄节开幕,我们架起直播,将清甜马蹄送往千里之外,销售额突破200万元。看着乡亲们“丰收账”中攀升的数字和比彩旗更灿烂的笑容,我心中云翳尽散。当同窗正在塑造某个领域的学术成就,而我手中沾泥的马蹄,正承载着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喜悦,这正是“为民担当”最甜美的果实。褪去浮华,方见本真。此“远”非彼岸飘渺的星辰,它是脚下泥土升腾的温度,是让每份耕耘都能兑换幸福的可期未来。唯有将奋斗的坐标锚定人民所需,将个人价值融入服务群众、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中,才能真正抵达属于奋斗者的壮阔远方。
重登小镇高峰,渌水汤汤如旧。眼前之山仍是那处地理坐标,心中之山却已巍然。如今,“高山”是党组织赋予的使命担当,是“人民至上”的精神丰碑;“远方”是万家灯火映照的幸福安康,是乡村振兴的实景画卷。这三年让我深刻体会到,选调生的成长之路,就是不断锤炼党性修养、践行初心使命的淬炼之旅。我将继续以担当为笔,以奉献为墨,在这片淬炼我的土地上书写无愧于初心与时代的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马锋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