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璇 周明玺 陈思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载体。2025年暑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话食说”实践团队走进永州双牌,在乡土大地书写青春答卷,生动诠释了“强国有我”的青年担当,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为“大食物观”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地方样本。
团队在双牌县开展调研。
校企合作架起青春与乡土的“连心桥”
青年成长离不开社会土壤的滋养,乡村发展需要青春力量的注入。“食话食说”团队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推动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落地,为青年搭建了“从课堂到田野”的实践平台,也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了“青春动能”。
师生团队在尚道生物、金蕊生物等地方龙头企业,围绕金银花产品、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的核心工艺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重点考察超声波萃取、微生物发酵等关键环节,聚焦提取效率与产品品质稳定。针对企业在工艺标准化中的瓶颈,团队现场提出改进建议,就产品升级、技术赋能、品牌打造等议题与企业深入交流,帮扶企业尽快落地实施,并以“问题导向+项目牵引”为特色,达成“特色食品大学生双创技术基地”建设合作,推动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释放科技助力地方食品产业升级的强大动能。
对于大学生“理论强、实践弱”的成长痛点,学子深度参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全链条运营。食品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优化产品配方,设计专业成员重构包装视觉体系等一系列创新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课堂知识-社会价值”的转化。
这种“双向赋能”的实践模式,恰是高校思政教育“知行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在协同育人、科技共研、产业服务、创新创业等领域迈入新高度。可推动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车间”真题实做,促进“地方特色食品研究专项助学”项目落地;推动联合申报“湘南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推动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生成型转变,形成教育服务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当新时代青年在田间地头理解了乡村振兴是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社会责任的种子便在心中生根发芽,形成“懂农业、精技术、善创新、争创业”的特色,从而彰显出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行动自觉。
团队企业调研。
健康科普用专业守护乡土的“烟火气”
乡村居民的膳食健康是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石。“食话食说”团队以“减盐减油”科普为切口,用青年智慧守护乡村健康,让“专业温度”融入乡土日常。
团队通过入户调研发现,当地70%的中老年人存在高盐饮食习惯,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显著正相关。针对这一痛点,成员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发挥专业所长,以《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为切入点,围绕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均衡饮食、食品安全等方面为当地各年龄人群带去妙趣横生的营养健康知识科普讲堂,致力于促进合理膳食,助力乡村振兴,以科普形式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转化为“瑶乡方言顺口溜”,把营养知识融入“低盐瑶家菜”现场烹饪教学,用血压测量仪的“数字对比”替代抽象说教。在一场场“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科普活动中,村民们的减盐意识显著提升,有位瑶族大叔笑着说:“原来一瓷勺盐就是6克,今天终于知道怎么定量了,孩子们教的‘少放盐巴多放香,身体硬朗福气长’,现在全家都记牢了。”
从实验室到农家灶台,从学术论文到田间宣讲,青年学子用“接地气”的方式践行“服务人民”的誓言;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自觉助推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与地方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营养动力”。这种“把群众需求当课题”的实践,正是新时代青年“以小我融入大我”的生动注脚,让思政教育的“育人之效”在民生实事中自然彰显。
团队开展营养普查。
文旅创新让乡土文化焕发“青春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面对上梧江瑶族乡“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旅资源,“食话食说”团队开展了田野调查、营养普查、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行走在乡间”思政课堂和鹰嘴桃产业开发等系列特色活动。师生携手,以文旅创新为底色、食品专业为特色,在田间地头书写青春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团队深挖瑶族刺绣、长鼓舞文化等元素,设计出“瑶绣纹样打卡墙”“鼓点节奏互动装置”等12个文旅IP场景。这些融合“传统符号+现代审美”的设计,经短视频平台传播后,使当地暑期游客量同比增长200%,带动村民开办销售手作。当00后学子向瑶族老人请教刺绣针法,当村民跟着年轻人学习直播话术,“文化传承”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成为双向对话的桥梁。
针对鹰嘴桃产业面临的销售瓶颈和村落的文旅品牌建设痛点,服务团成员迅速响应,精准提出了电商渠道拓展、依托药膳文化研制高附加值营养健康产品等多维路径;针对文旅融合,成员还原创绘制了融合桃园风光的村落文旅手绘地图,并完成了富含当地产业元素的原创宣传短片,为鹰嘴桃产业插上“桃乡文化”翅膀,同时助力盘家村籍青年回乡创业,进一步打开文旅市场新空间。
这种“让传统活在当下”的创新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与创新锐气。正如团队在设计说明中写道:“我们不想做‘文化搬运工’,而是要做‘传统翻译官’,让瑶乡故事既能打动老奶奶,也能吸引小红书上的年轻人,尽我们所能打造‘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活动体系,为科技赋能乡村、健康引领振兴提供可推广、可落地、可复制的鲜活样本,引导更多青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创新创业,拉动基层就业。”
团队在上梧江盘家村制作文旅宣传材料。
党建引领用初心照亮青春“前行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力量的源泉。“食话食说”团队将支部建在实践一线,以“微党课”串联实践感悟与理论学习,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围绕“在乡村看到的中国”这一主题,支部书记以“三个对比”引发深思:对比村民对调研从“抵触”到“主动邀请”,理解“群众工作要走心路”;对比老党员30年坚守山村小学,感悟“奉献不是瞬间感动,而是长久坚持”;对比瑶乡十年间“土路变油路、土房变民宿”,读懂“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长征路”。这些从实践中生长出的党课,让党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当团队在党旗下重温誓言,当成员主动申请毕业后到基层岗位工作,思政教育已转化为青年的“内在自觉”。
团队在上梧江盘家村开展“微党课”活动。
从校企合作的“赋能者”到健康科普的“守护者”,从文旅创新的“传承者”到党建引领的“践行者”,“食话食说”团队的实践轨迹,正是新时代青年精神风貌的缩影,他们既葆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清醒,更怀揣“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笃定;既传承着“以民为本”的赤子之心,又具备“守正创新”的时代锐气。在新征程上,广大学子的青春担当必将汇聚成磅礴力量,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来源:红网
作者:王玉璇 周明玺 陈思宇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