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刚
在《求是》杂志近日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中,总书记强调要切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并对“合法权益”和“依法保护”8个字的内涵作出了专门阐释。
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2%以上,对进出口、税收贡献超五成,对城镇就业贡献达八成以上。一组组数据充分彰显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规模、市场竞争力,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所占的足额分量。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是重要一环。
近年来,各地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护航民营经济发展上成效显著。不少地方积极推行“互联网+执法”,搭建行政执法信息化监督平台,实现行政执法全流程“上线入网”;大力落实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对轻微违规实施“首违不罚”,给予企业适度容错空间。今年3月以来,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仅两个月时间,整治的问题涉案金额3.35亿元,为企业挽回损失9881.35万元。
然而,从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的第二批涉企行政强制典型案例来看,涉企行政执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行政执法行为存在主体资格缺失、事实与法律依据不足、未严格履行法定程序等情况。此外,还有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搞任性检查、运动式检查,借检查之机以罚代管、索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查封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甚至盯着企业的轻微违规行为不放,要求企业承担不合理的费用。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也损害了地方营商生态和党委政府公信力。亟待通过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营造更透明的执法环境,让企业轻装上阵。
为涉企行政检查“立规矩”,要推动建立健全全国、全省统一的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数据库、涉企执法案例库,明确执法边界与规则,杜绝“同案不同罚”。同时,健全行政执法信息化监督平台,全面落实“扫码入企、联码督查”等制度,组建以市场主体为主的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队伍,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让权力从“幕后”搬到“台前”,在阳光下运行。比如,今年2月起,湖南全面推行“扫码入企”制度,做到“码”上登记、“码”上执法、“码”上监督与投诉,实现涉企检查“阳光运行、无事不扰”。
继续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柔性执法,非必要不进行现场检查,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显温度,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如,河北省邯郸市探索运用视频AI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技术手段,以“不见面”“零干扰”的非现场监管模式,实现“无感监管”。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应不断优化行政执法环境,真正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让民营经济在法治的护航下,迸发出更强劲的发展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柳文刚
编辑:姜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