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纪念屈原逝世2300周年“水祭”大典在汨罗举行
□杜宏丹
提到屈原,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的景象。这位生活在战国末期楚国的伟大诗人,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星辰,更是中华儿女永恒的精神象征。他与湖南这片土地、与沅水和湘江流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人格精神与文学成就深深烙印在湖湘文化的基因中。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学识渊博,胸怀大志,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负责起草法令、应对诸侯。他深爱自己的祖国,提出了许多富国强兵、联齐抗秦的良策。然而,他的正直、清廉和对理想的执着,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诋毁与排挤。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他,最终将其放逐出都城郢。
他的流放之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楚国南部的广阔地域,尤其是沅水、湘江流域。在漫长的流亡岁月里,他“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亲眼目睹了楚地的秀丽山水、淳朴民风以及社会疾苦。沅湘的江河草木、巫风民俗,都成为他创作的深厚土壤。
正是在沅湘之地的磨难中,屈原创作出了光照千秋的伟大诗篇。其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宏伟的抒情长诗。诗中,他倾诉了对理想(“美政”)的热烈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对奸佞的愤懑斥责以及在困境中的苦苦挣扎与求索。屈原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一是开创“楚辞”文体。他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灵活、篇幅较长、带有“兮”字语助词的新诗体“骚体”(楚辞的代表形式)。这极大地扩展了诗歌的表现力。
二是“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 在屈原笔下,兰、蕙、芷(白芷)、荃等香草(香木),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德和美好的理想;而“美人”则往往比喻君主或美好的政治理想。通过这种独特而优美的象征手法,他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这种艺术手法对后世诗词影响深远。
后世描绘屈原“行吟泽畔”的画作不断。资料图
三是具有恢宏的想象力与神话色彩。《离骚》中“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描述驾龙车,御神鸟,上叩天阍,下求佚女(象征贤才),在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象中自由翱翔,展现了一个瑰丽奇幻、气势磅礴的艺术世界。这种浪漫不羁的风格,成为后世李白等大诗人的先导。
四是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悲剧精神。瑰丽的想象背后,是深沉厚重的忧国忧民之心和对现实的批判。《离骚》中充满了对“党人”(结党营私的佞臣)的痛斥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坚韧。其作品中蕴含的深重的孤独感与悲壮的献身精神,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感。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得知国破家亡的消息,流放中的屈原悲痛欲绝。相传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自沉于湖南东北部的汨罗江,以死明志,为自己的理想与祖国而殉道。当地百姓哀痛万分,驾船争相寻找打捞,将饭团、鸡蛋等投入江中喂鱼,以求保全诗人的身体。相传这便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起源之一。
屈原投江的汨罗江,是湘江的重要支流,地处湖南腹地。他生命最后岁月与湖南的紧密联系,以及他以身殉国的壮烈行为,使湖南(特别是汨罗)成为承载和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核心之地。
屈原,是湘楚大地滋养出的文化巨子,更是中华文明的崇高代表。他创造的浪漫诗篇,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其“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深深浸润着后来的文学家和思想者。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以及“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切关怀,早已超越了时空,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瑰宝。屈原的名字、精神与湖湘的山水民风融为一体,滋养着民族的精魂。在每年粽叶飘香、龙舟竞发之时,我们纪念的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种不朽的精神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杜宏丹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