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媚
2025年暑期,全国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放眼湖南,青年学子们奔赴三湘四水的乡野田间,广泛开展学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把自己的所学所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奋斗,以专业知识与青春智慧回应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
梳理湖南各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的活动,科技助农是其中最鲜明的主题。
多所高校团队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无人机、智慧农业管理等新农具,助力农业智能化。湖南工商大学“竹海数智融乡队”在益阳桃江县竹林上空操控小型无人机拍摄高清影像,制作竹林资源分布电子图,为竹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奔着问题去,湖南农业大学“红色+”果蔬产业实践博士团依托郴州汝城果蔬科技小院,为解决当地奈李“黑心果”问题,开出组合“药方”。
深入走访了解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后,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电商助农”小分队手把手教澧县界溪河村村民使用直播设备并协助搭建直播间,助力破解沃柑、玉米、鸡蛋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售难题。
青年学子的科技创新力,成为驱动乡村产业升级的关键增量。
与此同时,以青春之力守护与活化乡村文化,成为另一条鲜明的实践主线。不同于传统文化宣传的展陈式传播,青年学子们用年轻视角发现非乡村文化之美,通过“非遗进课堂”“技艺体验”等形式,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元素,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文化种子。
在邵阳县塘渡口镇,湘潭理工学院学生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带入乡村课堂,一场别开生面的“蓝色扎染实验”,激发孩子们对这“一抹蓝”的好奇。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团队运用3D建模与AR技术,将儿童竹编作品转化为动态影像,通过游戏化设计将数字交互影像嵌入现实场景,打造线上线下沉浸式体验,让竹编“跃然手机”。
除了注重解决农民农村生产生活中眼前的问题,青年学子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扎实调研,立足当地实际,发挥专业所长,为乡村长远发展贡献智慧方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团队为永州双牌上梧江瑶族乡设计了“瑶绣纹样打卡墙”“鼓点节奏互动装置”等12个文旅IP场景。这些融合“传统符号+现代审美”的设计,经短视频平台传播后,使当地暑期游客量同比增长200%,带动村民开办销售手作。
青年学生“三下乡”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多少事、完成了多少任务,更在于它是一堂在广袤乡土上展开的、不可替代的“人生大课”。
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需求,青年学子在帮助村民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阅历得以丰厚,能力得到锤炼,视野极大拓宽。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习惯于书本和网络认知农村的青年学子真正“沉”入乡土中国的深处,认识国情、社情,在与土地、与农民最直接的互动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深厚情怀得以涵养和升华。
对青年学子个体而言,“三下乡”是将个人抱负融入时代发展的起点。它促使青年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将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紧密相连,找到个人价值实现的广阔天地。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期待更多青年学子们将青春智慧融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用知识和热情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书写青春华章。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姜媚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