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官敬
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此前出生的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也可按月份折算领取。国家生育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一经公布,立马引发网络热议和关注。
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育儿补贴不仅是真金白银的民生投入,更以具象化的制度设计诠释了“投资于人”的深层逻辑,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人”是文明文化永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这项制度覆盖范围之广、支持力度之大、可持续性之强,直指人口结构优化与长远发展的关键。在老龄化加剧、生育意愿偏低的背景下,补贴不仅是对当下家庭的支持,更是对未来劳动力储备、创新活力培育的战略投入。正如“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所凸显的,唯有将资源投向人的成长,才能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育儿补贴的落地,更需全链条政策体系的协同支撑。单一补贴难以完全破解生育养育教育的系统性难题,需与托育服务、教育公平、住房保障、产假制度等政策形成合力。比如,在社区配套普惠托育机构,缓解“无人带娃”困境;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降低子女教育成本等,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增强全社会敢生愿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每一个婴幼儿家庭吃下“定心丸”。
制度的生命力终究在于执行。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的补贴,既是民生大事,也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在落实层面,需兼顾财政可持续性与群众获得感,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依托数字技术优化申请流程,实现“指尖办、马上办”,避免政策红利被繁琐手续稀释;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物价水平、生育数据等实时优化补贴标准,确保政策始终精准对接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分补贴都用在刀刃上,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落地生根。
从家庭账本到国家发展蓝图,育儿补贴的意义早已超越简单的经济支持。它既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也是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诠释。当政策持续聚焦人的成长,当社会资源不断向民生领域倾斜,不仅能激活生育活力,更能培育出更有创造力、更有幸福感的社会主体,为中国式现代化铺就坚实的人文基石。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